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内容

内容

近4成女性体重超标,警惕5种...

病请描述:人类肥胖史可以追溯至3万多年前,被记录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雕像中。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单,作为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失衡。早在2008年,全球肥胖症患者便已超过5亿,每年更是有至少340万成年人死于超重或肥胖。“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胖2024年8月17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发布,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 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研究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胖,其中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蔬菜、水果、粗粮吃的太少,甜食、快餐、夜宵等都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体力劳动的逐渐减少,静态生活时间增加,运动量不足让能量消耗减少,更加促进了肥胖的发生。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女性为70-74岁),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女性为65至69岁)。肥胖不只是“胖”数十种并发症与它有关我们常常会说,稍微胖点没事,身体健康就好。但肥胖作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素来被称为“万病之源”,既是独立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诱因。最为常见的4种肥胖并发症包括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另外,肥胖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多种癌症(如子宫内膜癌症、乳腺癌等)的危险因素。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见下表:引自《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相对危险度是指肥胖者发生上述肥胖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对该病患病率的倍数。脂肪肝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肝脏便发生了“脂肪肝”病变,一旦肝脏受损,便会慢慢向肝纤维化、炎症和肝硬化转变,最终可能发展为肝衰竭、肝癌。糖尿病人体的胰腺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而肥胖会降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产生胰岛素抵抗,使血糖不能很好地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利用,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内,进而再次加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胰腺只能拼命分泌胰岛素,直到“累倒”!人体一旦缺乏胰岛素,血液中便会到处都是过剩的葡萄糖,Ⅱ型糖尿病就来了。超重和肥胖人群的Ⅱ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85CM和≥80CM时,糖尿病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2.5倍。血脂异常大量高脂类、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运动减少导致脂肪吸收和消耗减少,一起造成了血脂的升高。身体质量指数(BMI)24以上的人,血脂异常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5倍,随BMI的增加而不断递增。高血压高血压是肥胖人群十分常见的并发症,约有80%成年人的高血压源于过度肥胖。肥胖导致高血压的病理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尿钠排泄障碍等有关。全球约有12.8亿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衰竭等的重要危险因素。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脂肪细胞除了储存脂肪,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腹部脂肪过多的女性容易出现雄激素过多、排卵异常、多囊性卵巢综合征等问题。另外,肥胖者由于自身形体原因等局限性,加之社会歧视,容易产生抑郁、精神性厌食等心理性疾病,同样要引起关注。减肥原理很简单误区却真不少减肥基本原理: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但,当你真的想要“减肥”时,却发现这件事并不简单!手术抽脂减肥这类的“捷径”真的不建议,血淋淋的教训都摆在面前。减肥还是要从饮食、运动入手,所谓“七分吃,三分练”。人体大约2/3的能量都被用于维持基本生命活动,运动的能量消耗并不多,一定要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运动1小时约消耗400千卡能量,而2个蛋挞的能量可达500千卡,管不住嘴的话,小心一朝回到解放前。减肥的方法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微医君就不多说啦,但其中的一些“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下。饮食误区长期节食或戒碳水如果懒惰地把减肥等同于“少吃”,通过节食或不吃碳水化合物来达到减肥目的,虽然短期内确实可以使体重迅速下降,但减少的大多是水分和肌肉,恢复饮食后还非常容易反弹。长期过度节食会造成低血糖、皮肤变差、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低血压、生理功能紊乱等问题,还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患上厌食症。碳水化合物对人体很重要,完全不吃会导致营养不良、心慌、头晕等,还会使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病毒。脂肪吃的越少越好糖、脂肪和蛋白质是三大热源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而脂肪又是其中热能最高的一种。减肥时控制脂肪摄入是正确的做法,但又不仅仅是限制脂肪,而是要从饮食总热量出发。减肥要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比分别约为55%、25%、20%,重量比大致为4:1:1。脂肪可以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人体对脂肪的利用,适当摄入对减肥有益。适量的脂肪摄入会让人产生饱腹感,可以让你更从容地接受低热量食物。只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脂肪和热量都比较低,确实能够帮助减肥。但只吃这些的话,没办法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等情况,导致体质性低血压。蛋白质能够帮助保留身体的肌肉,而只吃蔬菜、水果减掉的更多是肌肉,还容易造成基础代谢降低,让减肥变得更加困难。运动误区只关注有氧运动,忽视力量练习40岁以后,人体的静息代谢率(RMR)会逐年下降,其重要原因是年龄导致的瘦体重(LBW)减少,两者都与运动不足有关。科学研究证明: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机能,提高人体最大摄氧能力,但不能提高瘦体重含量;而力量训练虽对心肺功能及最大摄氧能力效果不佳,却可以明显增加瘦体重含量,提高人体的静息代谢率。减肥时应以氧运动为主,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适当增加力量练习,提高人体的静息代谢率,巩固和增强减肥效果。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佳运动时人体的能量消耗是安静时的10-20倍,运动减肥无疑对所有人都有效。运动中人体的功能主要分成无氧供能(糖元分解成乳酸)、有氧供能(糖元、脂肪的完全分解)两种。实验证明: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能让人体的脂肪氧化增加,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帮助减肥;高强度运动、大量出汗,对减肥并没有太大帮助。短跑、俯卧撑、举重等属于无氧运动,慢跑、跳绳、游泳、交谊舞、骑自行车、爬山、太极拳等属于有氧运动。减哪儿练哪儿腹部有赘肉,自嘲“一块腹肌”,想通过做仰卧起坐来减掉“小肚子”,成为拥有“八块腹肌”的男人?仰卧起坐能收紧腹部肌肉,却不能让腹部脂肪减少,原因是人体脂肪的消耗会调动全身各处的脂类物质,而不是单独使用某一部位,局部减肥不太现实。要想减掉某一些部位的脂肪,需在全身锻炼的基础上,再进行局部运动,同时控制饮食,才能有相对好一些的效果。令人欣喜的是,人体腹部的脂肪细胞代谢活动更强,相比其他地方,腹部脂肪更容易减少。最后,坚持运动,控制饮食,才是减肥的正确方法。参考文献[1]钱文文,辛宝,孙娜,等.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J]. 科技视界,2016(18):53-54. DOI:10.3969/j.issn.2095-2457.2016.18.034.[2]朱丙连. 肥胖症及其并发症[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2(5):50-52.[3]汪济祥. 减肥误区与正确减肥[J]. 家庭医学(下),2012(5):16-17.[4]一叶. 减肥误区知多少[J]. 中国医药指南,2004(7):13-15.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04.07.006.[5]减肥误区你中招了吗[J]. 伴侣,2020(12):60.[6]唐大寒. 请远离减肥误区(上)[J]. 糖尿病新世界,2013(9):60-61.[7]熊竹娟. 走出"刘畊宏女孩"的减肥误区[J]. 中国科技财富,2022(5):52-53. DOI:10.3969/j.issn.1671-461X.2022.05.025.[8]陈东方,陶广凤. 肥胖疾病谱[J]. 医药世界,2007(8):43-45.[9]肥胖危害知多少[J]. 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22(10):8-9.

健康资讯 2025-08-01阅读量2103

身上长“瘊子&r...

病请描述:疣(俗称“瘊子”)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或黏膜引起的良性增生性病变。HPV是一种常见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皮肤黏膜的疣以及多种肿瘤疾病。目前已发现200多种HPV亚型,根据致癌风险性分为两类:低危型(可引起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和高危型(可引起宫颈癌、直肠癌、口咽癌等恶性肿瘤)。HPV高危型和低危型之间不会相互转换,不同亚型的HPV可能导致不同部位的疣。  疣的常见类型   寻常疣(普通疣):典型皮损为灰褐色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小丘疹,常见于手指、手背,数量为单个或多个,黄豆大小,孤立存在,多由HPV2型引起。 丝状疣:寻常疣的一个变种,通常表现为细长柔软伴顶端角化的丝状突起,呈肤色或棕灰色,常见于面部、颈部、腋下等皮肤薄嫩或易摩擦部位。不痛不痒,体积较小,数量众多。摩擦容易导致病毒扩散皮损增多。 扁平疣:好发于面部及手背,典型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形。当疣体颜色接近于肤色,正面看往往不易察觉,侧面看才发现略高出皮肤,数量多且密集,有时能看到多个疣体成线状排列,这是由于指甲或利器划过皮肤导致的病毒传播,称为自体接种现象。多由HPV3、10、28、41型引起。 跖疣(足底疣):长在脚底,因受压形成硬结,常因行走时疼痛就诊,表面粗糙,界限清晰,中央有黑点,易误认为“鸡眼”,多由HPV1型引起。 生殖器疣(尖锐湿疣):表现为菜花状或乳头状赘生物,见于生殖器、肛周。多由HPV6、11型引起。 疣是如何传播的? 直接接触:皮肤出现微小破损(如倒刺、划伤)时,接触患者疣体或携带病毒的分泌物可引发感染。 间接接触: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的潮湿地面、拖鞋、毛巾等可能残留HPV病毒。 自体接种:搔抓疣体后,病毒可能扩散到其他部位。 如何预防疣?  避免接触:避免直接触碰自己或他人的疣体。 注重个人卫生: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拖鞋、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更衣室等潮湿环境=穿着拖鞋行走。 保护皮肤屏障: 及时处理皮肤上的微小伤口(如倒刺、擦伤),避免皮肤长时间浸渍。避免咬指甲、撕扯倒刺等行为。 增强免疫力: 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管理压力,维持良好的免疫力是预防病毒感染的天然防线。

微医健康 2025-07-31阅读量1139

奶茶蛋糕后突发剧痛?小心胰腺...

病请描述:奶茶蛋糕后突发剧痛?小心胰腺炎!费健主任:入院首日血糖这样波动,3个月内易再入院!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三十多年的外科医生,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疾病预防和早期识别的重要性。平时在网上也和大家分享了不少健康知识,看到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特别是甲状腺问题,我很欣慰。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小众”但非常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急性胰腺炎,以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入院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这个发现来源于最近发表在《中华胰腺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我觉得很有价值,分享给大家。 一、 急性胰腺炎:不只是“吃坏了”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你身体的“消化酶工厂”——胰腺,突然“造反”了!它生产的强大消化酶没有去消化食物,反而开始“消化”胰腺自己!这就是急性胰腺炎(AP)。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大餐)、胆结石、酗酒是常见的诱因。它起病急,上腹部剧痛是典型症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别小看它!虽然大部分是轻症,但约有1/4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高达20%-30%,非常凶险。即使度过了急性期,后续的恢复和是否会再次入院(短期预后),也是医生和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 研究新发现:血糖“坐过山车”是危险信号! 最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3期)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追踪了416名急性胰腺炎患者,观察他们出院后3个月内的恢复情况(是否再次入院),并重点分析了患者入院后头24小时内血糖的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点? 比单纯高血糖更危险的是——血糖剧烈波动! 研究发现,那些在3个月内因病情反复需要再次入院的患者(预后不良组),他们在入院第一天内的血糖值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波动幅度显著大于恢复顺利的患者(预后良好组)。 衡量波动的关键指标: 血糖标准差 (SDBG):简单理解就是一天内多次测血糖,这些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波动越大,SDBG值越高。✅ 研究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SDBG (4.19 mmol/L) 远高于预后良好组 (1.79 mmol/L)。 最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一天内最高血糖值和最低血糖值之间的差值。这个差值越大,说明血糖“蹦极”跳得越高。✅ 研究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LAGE (5.15 mmol/L) 也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05 mmol/L)。 独立危险因素: 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研究确认了: 初始血糖高 SDBG高 (血糖波动大) LAGE高 (单次波动幅度大) 住院时间长这四项是预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预后不良(易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糖波动指标(SDBG和LAGE)的预测能力甚至比初始高血糖本身还要强! 三、 为什么血糖“坐过山车”危害这么大?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血糖忽高忽低比一直偏高还“坏”事? 费主任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背后的道理(尽量通俗!): “氧化应激”风暴: 想象一下铁生锈。血糖剧烈波动就像反复用力刮擦铁器表面,会大量产生破坏性的“自由基”(生锈的推手),引发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这可比持续温和的高血糖造成的“生锈”速度快得多、破坏力大得多! 血管内皮遭殃: 血管内壁有一层娇嫩的“内皮细胞”,如同河床的保护层。血糖剧烈波动产生的“自由基风暴”会严重损伤这层内皮,就像河床被洪水反复冲刷破坏。 炎症火上浇油: 损伤的内皮会触发并放大炎症反应,让胰腺本身及全身的炎症更加难以控制。 微循环障碍 & 器官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加上炎症因子肆虐,会导致胰腺局部的微小血管循环不畅(微循环障碍),让胰腺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伤上加伤。这可能是导致胰腺炎恶化、恢复不良甚至影响其他器官的关键机制。 四、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不只是胰腺炎患者要注意! 这项研究给我们,特别是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预警信息: 早期预警价值: 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情况(看SDBG和LAGE),是预测短期恢复情况(3个月内是否容易再入院)的一个强有力的、早期指标。这比只看一次血糖值或平均血糖值更有意义! 临床干预新思路: 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除了控制感染、补充液体等常规治疗,积极平稳血糖,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方向。目标是让血糖曲线尽量平缓,避免大起大落的“过山车”。 对普通人的警示: 虽然这项研究直接针对的是已经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但它揭示的“血糖剧烈波动危害大”这个原理,其实对所有人,尤其是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有代谢问题(如高血脂)的朋友,都有重要启示: ✅ 规律饮食很重要: 避免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 ✅ 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 让血糖上升更平缓。少吃 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包、甜点奶茶),多吃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 ✅ 餐后适当活动: 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 ✅ 管理压力,保证睡眠: 压力和熬夜也会干扰血糖稳定。 ✅ 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脂: 了解自己的代谢状况。有胆结石等问题要及时处理。 总结一下关键要点: 急性胰腺炎很凶险,重症死亡率高。 入院头24小时血糖剧烈波动(SDBG高、LAGE高)是预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预后不良(易再入院)的强有力信号,甚至比初始高血糖还重要! 血糖“坐过山车”(剧烈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危害更大,因为它会: 引发剧烈的“氧化应激”(产生大量破坏性自由基) 严重损伤血管内皮 加剧炎症反应 导致微循环障碍和器官损伤 平稳控制血糖(避免大起大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普通人也要重视血糖平稳:规律饮食、选低GI食物、餐后活动、管理压力、定期体检。 健康无小事,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值得关注。这项关于血糖波动的研究,为我们更早识别风险、更精准地干预提供了新视角。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急性胰腺炎和血糖管理有更深的认识。我是费健,关注我,了解更多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如果你有甲状腺、胰腺或其他普外科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线上咨询请走正规平台哦)。 (文章核心依据来源:《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25卷第3期 206-210页,《入院24 h血糖波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张云, 夏莹, 马久红, 公悦) 作者介绍与推荐理由: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从医30余年,经验丰富,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 荣誉等身: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精准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 费健主任不仅临床技术精湛,获奖无数,更深知预防和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他擅长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最新的权威研究(如本篇《中华胰腺病杂志》的论文),为大家提供最专业、最前沿、也最实用的健康科普和诊疗建议。关注费主任,就是为您的健康多添一份权威保障!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670

肾结石患者怎么吃?3忌口3适...

病请描述: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男性同胞肾结石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这可能与雄激素促进草酸合成及男性更易摄入高蛋白饮食相关。近年来,随着快餐、饮料销量增加,20-40岁年轻人群发病率增长显著。所谓“病从口入”,肾结石的形成与饮食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习惯能有效降低结石复发风险,根据资料显示,饮食干预可降低30%-50%的结石复发风险。龙华医院肾病二科张权副主任医师为大家梳理——肾结石患者的饮食禁忌与认识误区,帮您更好防治肾结石01哪3类食物需要少吃?1、限制高草酸饮食 科学依据:高草酸食物是肾结石朋友的头号公敌,因为60%的肾结石为草酸钙结石,草酸遇到尿里的钙会“抱团”形成结晶沉积在泌尿系里。 代表食物:菠菜、马齿苋、甜菜、苋菜、空心菜、秋葵、巧克力、浓茶、竹笋、坚果(如杏仁、腰果)等。   小妙招:焯水可去除40-50%草酸,高草酸蔬菜可焯水1分钟去除部分草酸再吃。吃高钙食物(如牛奶)和草酸食物分开时间,别让它们在肚子里“见面”结合形成“结晶”。2、控制高嘌呤食物 科学依据:高嘌呤饮食会升高人体血尿酸,容易形成尿酸性结石,尤其对痛风和尿酸结石患者需要警惕。此外,果糖饮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升高血尿酸的原因,其摄入量与尿酸结石发病率升高相关。研究发现含糖饮料(如可乐)会显著升高尿钙和草酸排泄。电镜观察显示,饮用可乐后尿液中的草酸钙结晶析出率增加,结石风险提升约25%。 代表食物:动物内脏(如肝、肾)、海鲜(沙丁鱼、凤尾鱼、贝类)、蚕豆、果糖饮料(如可乐、库存果汁)、酒精等。   小妙招:如果喜欢使用海鲜,可选择低嘌呤海鲜(如海参),但仍需要总摄入量;虽然煮汤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烹饪方式,但嘌呤属于水溶性物质,长时间炖煮时,约30%-50%的嘌呤会溶解到汤中。因此,食用肉类时候需要避免食用肉汤荤汤,而焯水预处理肉类同样可以去除部分嘌呤。3、避免口味太咸 科学依据:钠摄入量与尿钙排泄呈正相关,大白话就是“盐吃多了,尿里的钙会’漏’出来,给结石送原料”。研究显示,每日钠摄入超过2300 mg的复发性肾结石患者,结石复发风险增加30%以上。高盐饮食还会降低尿液中柠檬酸盐的浓度,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 小妙招:做饭用限盐勺(每天不超过1啤酒瓶盖的盐);少吃咸菜、火腿肠、腌制肉类;酱油、鸡精也含盐,别以为不吃咸的就没事!02  养成3个好习惯养成3个好习惯1   科学补钙、选对时间 科学依据:最新研究发现肾结石患者”禁止补钙”是误区,调查发现膳食钙摄入量低于800 mg/天的草酸钙结石患者,其结石复发风险比正常补钙者高20%。这是因为钙能与肠道草酸结合,减少草酸吸收。 小妙招:肾结石患者需要适当补钙,但补钙需要掌握方法,不恰当补钙反而适得其反。如牛奶含钙高,夜间饮用可能增加尿钙浓度,多数指南建议避免睡前2-3小时饮用。但白天适量饮用牛奶可结合肠道草酸,反而减少草酸吸收。肾结石患者如同时骨质疏松需补充钙片,可选择和饭一起吃,空腹吃钙片反而增加结石风险!02   每天8杯水,尿道更通畅 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每日饮水量达到3升(尿量≥2.5L)的肾结石患者,结石复发率降低86%。高温作业者(如厨师、建筑工人)因出汗多、饮水少,结石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30%。 小妙招:每天喝够8杯水(约2.5升),保持尿量在2-2.5升,让尿的颜色接近透明。推荐喝柠檬水(新鲜无糖),里面的柠檬酸能预防结石。当然每天8杯水不适合所有人群,存在心衰和水肿患者需要控制饮水量。03   规律排尿,减少结石 科学依据:泌尿系结石患者因尿路梗阻和黏膜损伤更易发生感染,憋尿导致膀胱内细菌繁殖,可能引发膀胱炎,甚至逆行感染至肾脏。憋尿时尿液滞留,钙、草酸、尿酸等“成石物质“浓度升高,促进晶体析出和结石增大。 小妙招:建议规律排尿(每2-3小时一次),尤其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夜间憋尿。03   2大治疗误区2大治疗误区1怕影响肾功能,不敢吃中药排石首先,老病人都知道,中医治疗肾衰竭改善肾功能其实是优势病种。肾结石日久,尤其当出现肾积水梗阻时候是会加速肾功能减退的。所以肾结石患者服用中药不但不会影响肾功能,还对肾衰竭的防治有不错的疗效,肾功能保护是中药治疗肾结石的一大特色。中医治疗肾结石以辨证施治为核心,针对湿热、气滞、肾虚、血瘀等体质类型,使用经典方剂清热利湿、排石通淋,兼顾补肾活血、疏肝行气,起到缓解腰酸腰痛、解除输尿管痉挛和缩小结石的作用。同时,中药可以降低肾结石患者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的发生概率;对于碎石术后患者,服用中药可以加速残余结石排出,减少肾结石的术后复发。除了口服中药外,针灸、敷贴、定向透药、艾灸等也对肾结石患者有一定的改善症状、辅助排石作用。误区2担心手术风险,不敢做结石手术有些肾结石病情较重,超出内科处理范畴,必须借助泌尿外科医生的圣手。当泌尿系结石直径超过1厘米(尤其是输尿管结石)、形成复杂鹿角形结石,或引发严重尿路梗阻损害肾功能、反复感染甚至出现上尿路感染,需紧急通过外科手术(如输尿管镜碎石、经皮肾镜取石等)碎石解除梗阻,保护残余肾脏功能。所以,当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理性对待,配合泌尿外科医生手术干预。专 家 简 介张权副主任医师龙华医院肾病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陈以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科室“临床总带教”,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全科医学教研室”讲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肾病分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委员。【医疗专长】中西医结合、中医内外同治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尿酸性肾病、IgA肾病、尿道综合症、心肾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泌尿系感染、水肿病、肾虚亏损、中医美容等中医内科杂病。【专家门诊时间】龙华医院(徐汇院区):周六下午龙华医院(上南院区):周三全天龙华医院(航头院区):周二上午

张权 2025-07-21阅读量966

爸妈,求你了!最近空调一定要...

病请描述:最近太热了,很多地方是不是都突破40℃了,坐着不动也咔咔冒汗!杭州前几天的天气是这样的图片来源:微博夏天嘛,最怕的还是中暑。这气温一上来,人的散热负担真的很大,有点无处藏身的感觉,昨天新闻里还看到青岛大学的宿管大爷因为高温不幸去世。(微医君住的小区,前几天也有一位保安大叔在保安亭……)高温天老年人为什么更“危险”?高温天需要格外警惕的两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热射病。Ps:气温超过32℃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会增加40%。图片来源:freepik.com“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每年夏天约有3.5万~4万位老年人发病,占到全部病例的40%。(发病率是青壮年的2.7倍)老年人发生热射病的死亡率可达50%~80%,即便救回来了,超过30%的老人也会出现认知障碍、肾功能不全等后遗症。高温天对老年人更危险,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身体的3个脆弱点:①老人的汗腺开始萎缩,出汗能力会下降30%~50%,想通过皮肤散热就会比年轻人困难。②老人体内的水分也不比当年,出汗稍微多出一点就会“缺水”,中暑的速度会比年轻人快很多。不同年龄段的身体水分占比图片来源:自制③老人对温度的感知也变差了,会感觉自己比年轻人更耐热(其实身体已经受不了了)。这几个情况加到一起,让老人成了“热射病”的高发人群。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老年人热射病的“隐形杀手”——室内环境!不单单是老年人,很多年轻人同样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天气太热了就别出去,待家里就不会有事。你要知道的是,室内热射病占老年病例的68%!室内环境“潜伏”的3个危险点:温度超过32℃持续2小时以上,人的核心体温会每30分钟上升0.5℃;如果空气湿度超过70%,汗液蒸发效率会下降80%,体感温度上升3~5℃;若室内通风较差,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人的散热能力只有室外的1/5。厨房、卫生间、西晒的卧室、单侧通风的客厅(无对流)都是高危区域。如果老人患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心衰、糖尿病、肾病等,身体的循环、散热能力就更差了,长时间待在闷热的室内会变得更危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儿童的情况也相似。儿童的汗腺还没有发育完全(3岁以下儿童的汗腺密度仅为成人1/3),体温的上升速度会比成人快3~5倍,高温天更容易突破40℃的危险线。儿童的体重也更低,身体内的绝对水分更少,成年人可能流失1500mL水分才会发生危险,儿童或许只流失500mL就开始不舒服了。预防高温病这几点一定要做好前面已经讲过了,待在室内可没法把热射病“拒之门外”。请爸爸妈妈们白天也打开空调吧,哪怕是一个人在家!如果你觉得开空调太浪费电,等家里的温度降下来之后,可以把空调温度适当调高1~2℃或调小风速,舒适又省电!空调28℃搭配摇头的风扇,比单纯开26℃的空调能省电35%,而且体感也更舒服。另外,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可以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也能省电15%左右。是不是突然觉得,开空调也没这么费电!ps:拿快递、倒垃圾等短暂外出就别关空调了,一开一关更费电。(重启空调需要猛踩油门,消耗很大的电量来快速达到设定温度,且频繁开关还会影响空调寿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此外,上午10点~下午16点尽量减少外出,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遮阳伞、遮阳帽、透气的防晒衣等最好都安排上,再带一点风油精或藿香正气水,必要时能缓解一定的中暑不适。高温天还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每小时150mL),适当吃一些富含钾、镁、钙等元素的食物。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在给孩子们省心,这一点空调费不值一提。参考文献[1]提升全民高温热浪防护能力减少与高温天气相关的健康危害.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4,39(10):9-9. DOI: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4.10.123[2]高温天气运动当心"热疾病"[J]. 长寿,2010(5):57.[3]阚俊明. 及时识别中暑讯号帮身体"灭火"[J]. 中医健康养生,2024,10(7):17-18.[4]单祺雯. 天气变热易得心脑血管病专家教你七招来正确预防[J]. 中国食品,2018(10):134-135. DOI:10.3969/j.issn.1000-1085.2018.10.059.

健康资讯 2025-07-16阅读量2649

肝癌”,年轻人也...

病请描述:肝癌,正悄悄将魔爪伸向年轻人。近年来,年轻肝癌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令人担忧。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深感有必要为大家科普一下年轻人患肝癌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一、 年轻人为何也会得肝癌?很多人认为,肝癌是长期慢性肝病发展的结果,年轻人肝脏功能好,不会得肝癌。其实不然,肝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轻人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年轻人患肝癌的高危因素:乙肝/丙肝病毒感染: 这是导致肝癌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是乙肝大国,很多年轻人是在母婴传播时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增加肝癌风险。脂肪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脂肪肝如果不加以控制,也有可能发展为肝癌。遗传因素: 部分肝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肝癌患者,那么本人患肝癌的风险也会增加。其他因素: 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某些药物、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二、 年轻人患肝癌有哪些特点?与老年肝癌患者相比,年轻人患肝癌具有以下特点: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 年轻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即使肝脏出现病变,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忽视。进展快,恶性程度高: 年轻人新陈代谢旺盛,肿瘤生长速度较快,恶性程度也相对较高。容易误诊漏诊: 由于年轻人患肝癌相对少见,医生和患者都容易忽视,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三、 如何预防年轻人患肝癌?预防胜于治疗,年轻人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肝癌:接种乙肝疫苗: 这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定期体检: 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甲胎蛋白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熬夜。积极治疗慢性肝病: 如果患有乙肝、丙肝、脂肪肝等慢性肝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四、 年轻人得了肝癌怎么办?如果不幸确诊肝癌,也不要绝望。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疗效也越来越好。年轻人身体素质好,对治疗的耐受性更强,更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五、 总结肝癌,年轻人也需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患乙肝人群,正规治疗及体检,千万要戒酒)。了解肝癌的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定期体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肝癌的关键。如果不幸患病,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病魔!请转发给身边的年轻人,让更多人了解肝癌,远离肝癌!

吴大平 2025-07-15阅读量712

肺癌科普

病请描述:肺癌科普我作为一名肿瘤科的医生,我想说说肺癌预防与早筛及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戒烟!避免二手烟、减少厨房油烟暴露。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筛查:50岁以上,吸烟≥30包年(或戒烟<15年),建议 年度低剂量CT。三、高危人群吸烟者: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风险越高(包括二手烟)。职业暴露:接触石棉、氡气、煤烟、重金属等。家族史:直系亲属有肺癌史者风险增加。慢性肺病:如COPD、肺纤维化。年龄:50岁以上风险显著上升。高危人群建议定期低剂量CT检查,及戒烟

吴大平 2025-07-15阅读量662

当心!这两种“吃...

病请描述:当心!这两种“吃出来”的癌症正在偷偷威胁你的生命 ——来自一位外科医生的健康忠告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写过百万字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2025年5月发表于国际期刊《eGastroenterology》),它揭示了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惊人变化——有些癌症在退场,有些却正疯狂反扑! 🔍 先划重点:中国消化癌的“红黑榜” 数据来源:郑州大学王凯娟教授团队分析2004-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 一个扎心现实: 每10个中国癌症死者中,就有3人死于这五类消化癌! 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正成为新一代“健康杀手”。 ❓ 为什么这两种癌越来越凶险? 🍔 结直肠癌:富贵病“吃”出来! + 凶手清单:   - ❌ 红肉/加工肉(香肠、培根)吃太多     - ❌ 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吃太少     - ❌ 久坐不动+肥胖     - ❌ 拒绝肠镜筛查(70%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 费医生提醒:它本是最好预防的癌之一!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但太多人因“怕麻烦”错过黄金期。 🚨 胰腺癌:“癌王”的致命陷阱 + 为何难防难治?   - 🔍 早期无症状!腹痛、消瘦易被当成胃病     - ⚠️ 缺乏有效筛查手段(不像胃癌有胃镜)     - 💊 放化疗效果差,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     - 🚬 男性更危险!农村吸烟饮酒率高加速恶化   💡 费医生揪心:我见过太多家庭因它人财两空。它专挑“忽视小症状”的人下手! 🛡️ 防癌“黄金三招”(马上用起来!) 1️⃣ 饮食革命:把癌症“饿”在门外 - ✅ 每天500克蔬菜+200克水果(膳食纤维是肠道“清道夫”)   - ✅ 白肉替代红肉:多吃鱼、鸡,少吃猪牛羊   - ✅ 腌制烧烤食品≤1次/周   - ❌ 对含糖饮料说再见!(它们催肥又促癌)   2️⃣ 筛查是保命符!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符合任一项): - ▶ 年龄≥45岁   - ▶ 有肠息肉或家族史   - ▶ 长期便秘/便血   行动指南: - ⏰ 45岁起:每年1次粪便潜血检测   - ⏰ 50岁起:每5-10年1次肠镜(无痛技术已普及!)   3️⃣ 胰腺癌:警惕身体“求救信号” - 🔥 持续上腹痛(尤其夜间加重)   - 🔥 无缘无故消瘦(半年掉体重10%)   - 🔥 新发糖尿病(尤其瘦人突然血糖高)   高危人群(吸烟者、慢性胰腺炎、家族史)需定期做增强CT或MRI! ❤️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健康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上升,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失衡。 别等躺上手术台才后悔——少吃一口烤肉,多走5000步,做次肠镜,可能就是改写生命剧本的关键! 转发这篇文章给你关心的人,健康中国,需要每个“你”的行动。 作者: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科普达人)研究来源:Hu T, et al. Burden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cies in China, 2004–2021.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48推荐理由:用最新数据唤醒健康意识,防癌其实比想象中简单! 🌟 小本本记下:防肠癌 → 多吃菜、做筛查防胰腺癌 → 戒烟酒、盯信号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725

胰腺也会“闹脾气...

病请描述:胰腺也会“闹脾气”?揪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的“元凶”,科学应对不慌张!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奋战”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也用微创消融针“温柔”化解病痛。见过太多胰腺的“喜怒哀乐”,今天想和大家深入聊聊一种特殊、容易被忽视,但管理不好就容易“卷土重来”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特别是它“复发”的那些事儿,以及我们如何智慧应对。 最近仔细研读了一篇非常前沿的医学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金晶、王迎春、黄永辉教授团队发表于核心期刊)。这篇文章就像一份详尽的“敌情报告”和“作战手册”,系统梳理了哪些因素容易导致AIP复发,以及万一复发了,医生们手中有哪些“新式武器”可用。今天,我就结合这篇重要的文献和咱们临床上的经验,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掰开揉碎了讲给你们听。 一、认识这个“特殊分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忠诚的“免疫军队”,本应抵御外敌。但在AIP患者身上,这支军队可能“敌我不分”,错误地把自己的胰腺当成了“入侵者”进行攻击!这就导致了胰腺发炎、肿大。它和我们常听说的由胆结石或大量饮酒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不同,更像是免疫系统内部的一场“误伤风波”。 这种“误伤”可不容小觑,患者可能会出现: ·       皮肤、眼睛发黄(黄疸):因为肿大的胰腺可能压迫到胆管。 ·       持续的肚子不舒服、隐隐作痛。 ·       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 ·       糖尿病突然出现或控制变差。 最让人头疼的“小强属性”:复发! AIP有个挺让人烦恼的特点——它可能被控制住一段时间后,又杀个“回马枪”,也就是复发了。研究显示,AIP的复发率在27%-50%之间,其中在我国更常见的1型AIP,复发率(约31%)显著高于2型(约9%)。反复复发可不是小事,它可能慢慢损害胰腺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外分泌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加重(内分泌功能不全),甚至让胰腺萎缩。 二、揪出复发的“元凶”:哪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为什么有些患者容易复发?这篇综述帮我们总结了关键的“危险信号”。了解它们,就像掌握了预防复发的“预警雷达”: 1.     血清学指标亮“红灯”: o   IgG4水平高: 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信号灯”。无论是治疗前IgG4就很高(比如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还是治疗过程中IgG4水平再次升高(>135 mg/dl),都提示复发风险大大增加。它反映了体内免疫系统的“活跃度”依然很高。 o   IgA水平低: 一些研究发现,血清中IgA水平低也可能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不过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中。 o   其他“侦察兵”: 像自分泌运动因子(ATX)等指标,也被发现可能与复发相关,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2.     “战火”蔓延到胰腺之外: AIP,尤其是1型,常是全身性免疫疾病(称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部分。如果初次发病时,免疫系统的攻击就不仅仅局限于胰腺,还波及了: o   胆管(导致硬化性胆管炎) o   唾液腺/泪腺(导致硬化性涎腺炎/泪腺炎) o   肾脏 o   腹膜后等部位,那么复发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而且,复发时可能表现为胰腺外器官的再次受累。 3.     影像学上的“蛛丝马迹”: o   胰腺弥漫性肿大: 初次发病时整个胰腺都肿大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o   激素治疗后胰腺持续肿大: 规范激素治疗6个月后,如果胰腺肿大还没完全消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复发预警信号! 4.     激素治疗“策略”很重要: o   疗程不足或减药太快: 激素(如泼尼松)是治疗AIP的“主力军”。但如果用药时间不够长,或者减药速度像“坐滑梯”一样快,免疫系统的“火苗”可能没完全扑灭,就容易死灰复燃。严格按照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是基石! o   维持治疗(MST)很关键: 亚洲的大量研究表明,激素诱导缓解后,进行长期低剂量(如5mg/天)的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比如从39%降到27%)。维持治疗通常建议持续2-3年,但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比如副作用风险)调整方案。研究明确指出,未进行维持治疗或维持剂量低于5mg/天,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5.     其他“帮凶”: o   吸烟: 对!又是吸烟!研究明确显示,吸烟是AI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胰腺健康,请务必戒烟! o   初发症状: 起病时就伴有黄疸、胆管炎等,也可能与较高复发风险相关。 o   基因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如HLADQB1)可能也与复发有关联,但研究还在深入。 三、万一复发了,别慌!我们手里有“武器库”: 复发虽然让人沮丧,但并不可怕,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灭火”方案: 1.     重启激素治疗: 通常是复发后的首选方案。医生会根据复发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决定起始剂量和治疗方案,这次可能会建议更长的治疗期或更缓慢的减量速度。 2.     免疫调节剂“强力支援”: 对于频繁复发(比如一年内复发2次或以上)、激素依赖(一减药就复发)或不能耐受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医生会考虑请出“援军”——免疫调节剂。它们能更精准地调节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常用的有: o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研究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复发(复发率19.2% vs 29.8%),是常用的选择。 o   吗替麦考酚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o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 “生物导弹”: 这是近年来的“明星药物”!它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精准靶向清除导致疾病的B细胞。研究显示它对复发型AIP缓解率高达95%,尤其对于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或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效果非常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堪称对抗顽固复发的“精准拆弹专家”。 3.     探索中的“新武器”: 像环孢素、雷帕霉素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潜力,维多利珠单抗也有成功案例报道,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费主任的贴心叮嘱: 虽然今天我们聚焦在AIP的复发和应对,信息来源于严谨的医学综述,但我想特别强调几点,尤其是对我们女性朋友: 1.     别过度紧张,也别忽视: AIP本身不是常见病,出现黄疸、腹痛、消瘦等症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最常见的胰腺炎原因还是胆结石和酒精。别自己吓自己,也别不当回事。 2.     信任医生,规范治疗是王道: 如果确诊了AIP,请务必严格遵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必要的维持治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基石。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有副作用,医生会密切监测并帮您管理,切勿自行调整药物! 3.     健康生活方式是稳固“后方”: 戒烟!戒烟!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吸烟是明确高危因素!)。均衡饮食(少油腻刺激),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管理好压力,这些对维护免疫系统平衡、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4.     定期复查是“护身符”: 把定期的血液检查(如IgG4、肝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当成守护健康的“必修课”。这是监测病情、早期发现复发的“雷达站”,早发现早处理,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文章出处与推荐: ·       本文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源自权威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作者:金晶、王迎春、黄永辉),发表于国内核心医学期刊。DOI:10.3760/cma.j.cn115667-20240411-00077 我是费健: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与胰腺疾病打交道30余年,深知患者不易。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荣誉是鞭策,更是责任。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这是我的科普初心阵地。我坚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应该化作温暖易懂的语言,成为每个人守护健康的铠甲。 为什么推荐你了解AIP?虽然AIP相对少见,但理解“免疫系统可能误伤自身器官”这个概念,对于认识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大家关心的甲状腺疾病)都有启发。更重要的是,这篇综述强调的“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戒烟”、“健康生活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金律!多一份对身体的了解,就多一份主动管理健康的智慧和从容。如果你或亲友有相关健康困扰,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希望这篇小文能帮你拨开医学迷雾,更从容地面对健康挑战。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好奇,我们下次科普再见!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564

你的优甲乐吃对了吗?瑞金专家...

病请描述:你的优甲乐吃对了吗?瑞金专家费健揭秘:哺乳期安全、漏服补救、防骨质疏松…这份救命指南请收好! 好的,费健医生来啦!今天咱们聊聊甲状腺健康中一个超级重要的“小伙伴”——左甲状腺素(L-T4)。这份新鲜出炉的《2025左甲状腺素应用专家指导建议(速读版)》可是干货满满,我这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唠唠这本“用药宝典”里的精华。 文章出处 & 权威性说明: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中华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5左甲状腺素(L-T4)应用专家指导建议(CK速读版)》,原刊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年第5期。这是国内顶级专家们基于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的权威指导,旨在帮助大家更安全、更有效地用好这个常用药。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在甲状腺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既拿手术刀做精细手术,也用微创消融技术帮患者解决问题。很荣幸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认可。我更看重的是,能通过线上科普(全网100多万粉丝,线上咨询超10万次),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大家能听懂、用得上的“健康锦囊”。今天,就让我当一回你的“健康翻译官”! 推荐理由:为什么强烈建议大家了解L-T4?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无论是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手术后(尤其是甲状腺癌),还是孕期甲状腺问题,L-T4都是治疗的基石。但怎么吃、吃多少、要注意啥?很多人都有困惑,甚至因为细节没做好影响了效果。这份新指南就像一本“使用说明书”,把大家最关心、最容易出错的问题都讲透了。了解它,就是为自己的甲状腺健康“精准加油”! 孕妈/甲癌/掉发族注意!请上车坐稳,全面了解你的甲状腺“能量棒”:左甲状腺素(L-T4)使用全攻略,‘黄金吃法’让你TSH稳、胎脑发育好、不怕秃。 想象一下,甲状腺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负责调节新陈代谢,让你精力充沛、体温适宜。当这个“小火炉”火力不足(甲减)时,人就会怕冷、疲劳、没精神,甚至影响心脏、生育和宝宝发育。这时,就需要“人工添柴”——左甲状腺素(L-T4)闪亮登场!它可不是普通的药,它是你身体原本就该有的甲状腺激素T4的“完美替身”。 一、为什么L-T4是首选“能量棒”? 完美匹配: 它和你身体自己生产的T4一模一样,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真正起效的T3激素。 稳定可靠: 效果确切,副作用小,价格亲民,服用方便(一天一次)。 不推荐“老方子”: 以前用的动物甲状腺片(如猪甲状腺粉),里面的T3和T4含量不稳定,效果忽高忽低,现在不推荐作为首选啦,不过有些特殊情况也还是需要它帮忙。 二、吃好L-T4,关键在“精准” L-T4可不是“千人一方”,吃多少大有讲究!新指南强调必须个体化: 看体重算基础: 一般成人甲减,起始剂量大约是每天每公斤体重1.6-1.8微克。但这只是个起点! 看年龄: 小朋友长得快,需要更多(新生儿能到10微克/公斤/天!);老年人代谢慢,起始要更小心(约1.0微克/公斤/天,从小剂量开始加)。 看心脏: 有心脏病的朋友,医生会从很小剂量(比如12.5-25微克/天)开始,像“小火慢炖”一样慢慢加量,避免心脏负担过重。 看特殊时期: 准妈妈注意! 孕期对甲状腺激素需求大增!孕前就在吃L-T4的,一发现怀孕马上告诉医生,通常要加量20%-30%。整个孕期要频繁监测(早期2-4周一次),确保TSH达标(一般控制在0.1-2.5 mU/L),这对宝宝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哺乳期别停! L-T4很安全(FDA安全等级A级,哺乳期安全等级L1),乳汁里那点量对宝宝没影响,擅自停药反而可能奶量减少、自己又甲减难受。 看手术情况(尤其甲状腺癌): 良性手术:目标是把甲状腺功能调到正常(TSH在正常范围)。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目标是既要抑制肿瘤复发(把TSH压得很低),又要尽量减少对心脏和骨头的副作用。医生会根据你的复发风险(高、中、低危)设定个性化的TSH目标值(比如高危患者TSH要<0.1 mU/L,低危可以放宽到0.5-2.0 mU/L)。 三、吃L-T4的“黄金法则”与“避坑指南” 怎么吃才能让这颗“小药丸”发挥最大作用?细节决定成败! 最佳服用时间: 冠军方案: 早餐前 60分钟,空腹,半杯温水送服。效果最好! 亚军方案(如果做不到早起1小时): 睡前服用,但必须保证晚餐后至少 2小时 空腹。餐时吃效果最差。 为啥这么讲究? 食物(尤其下面这些)会“抢走”或“挡住”L-T4,让它吸收变差! 食物“黑名单”(需间隔至少2-4小时): “豆”你玩: 豆浆、豆腐等大豆制品可能降低吸收(虽然证据不算最强,但小心为妙)。 牛奶“挡路”: 牛奶中的钙会干扰吸收。 咖啡“捣乱”: 咖啡也可能影响吸收效果,服药前后别急着喝。 高纤维“捆绑”: 大量全麦面包、粗粮蔬菜中的纤维可能“绑住”药物。如果长期高纤维饮食,可能需要稍微加点药量。 药物“打架”要当心! 很多常用药会影响L-T4: “吸收克星”: 钙片、铁剂、胃药(如奥美拉唑)、降脂药(考来烯胺)等。记住:间隔2小时以上吃! “代谢加速器”: 某些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抗结核药(利福平)会让L-T4代谢加快,可能需要加量。 “效果干扰者”: 胺碘酮(治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激素(泼尼松)可能影响T4转T3。 “风险组合”: L-T4可能增强华法令(抗凝药)效果,影响降糖药作用,合用要密切监测。 漏服了怎么办?别慌! 漏服1次: 当天睡前补上(与晚餐隔2小时),或者第二天吃双倍剂量。 漏服好几天: 千万别一股脑全补上!按漏服天数分几天补回(比如漏3天,分3天每天多补1/3的量)。记住它半衰期有7天呢,短时间漏问题不大。 药厂能随便换吗?NO!L-T4是“窄治疗指数”药物,不同厂家的辅料工艺可能导致吸收差异。强烈不建议自行更换品牌! 如果因为缺货等原因必须换,一定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换后4-6周要复查甲功调整剂量。 四、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专家支招! TSH正常了,但还是累/怕冷? 先排查贫血、睡眠差等其他原因。 少数人可能对T4转T3不太灵光,医生可能会尝试小剂量加一点T3(需谨慎评估)。 吃药后掉头发?甲减本身或治疗初期波动可能导致脱发,通常坚持治疗3-6个月头发会长回来。如果持续掉,查查缺铁、压力大等其他原因。 体重增加了?先查TSH!如果TSH高(药不够),需要加量。如果TSH正常,那就要关注饮食热量和运动啦,L-T4不是减肥药,乱吃很危险! 心慌慌? 可能是药过量了(查TSH太低或FT4太高)?需要减量。 本身有心脏病?赶紧看心内科。 也可能是紧张或对辅料敏感?找医生聊聊。 担心骨质疏松(尤其绝经女性和长期TSH抑制的甲癌患者)? 定期查骨密度! 确诊后按指南补钙、补维D,必要时用抗骨质疏松药(如双膦酸盐)。 和医生讨论你的TSH目标值是否需要在抗癌和保骨之间找平衡点。 不小心吃多了? 小量多吃(<2000微克):停1-2天,观察。 大量误服或出现心慌手抖等严重症状:立即就医!可能需要洗胃、吃活性炭、用药控制症状(如心得安),甚至血液净化。 五、费医生的贴心总结 朋友们,L-T4虽小,却是很多甲状腺朋友的“终身伴侣”。用好它的秘诀就是个体化 + 规律监测 + 细节把控: 遵医嘱是根本: 剂量、调药一定听医生的。 空腹服药是关键: 早餐前1小时或睡前(晚餐后2小时)最佳。 复查别偷懒: 刚开始调药4-6周查一次,稳定后6-12个月也要查。孕期、术后监测更要勤快。 沟通要及时: 怀孕、哺乳、吃药后不舒服、想换药厂...随时告诉你的医生! 别自行当医生: 不随意改剂量、不停药、不换药、不用于减肥。 甲状腺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了解L-T4,科学使用它,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手边的“用药小助手”。如果有更多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我的线上平台咨询。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脖子里的这个“小蝴蝶”吧! 保持好奇,科学养生,健康路上,你我同行! 费健 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主任医师(文中专业建议均基于《2025左甲状腺素应用专家指导建议》及最新临床实践)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