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内分泌科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内容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科普:了解其原因与预防策略 当孩子的体重超过了他们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很多家长开始担忧儿童肥胖的问题。于某,性别女,于2023/6/1前来就诊,通过诊前问询及初步查体,于某出生于2014/12/1,当日上午测得身高130.5厘米,体重:43.8kg,体型初步观察比例不均衡,通过查体发现脖子处有黑色条纹,怀疑因体重超标引起的血糖异常,进一步做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开具甲状腺B超,乳腺子宫B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已达到:8.1 mmol/L。根据临床检查数据判断,属于肥胖症。并已因肥胖症引起部分并发症。在今天的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儿童肥胖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挑战。 儿童肥胖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遗传、代谢、行为和环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遗传可能会对孩子的体重产生一定影响,但日常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往往在儿童肥胖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饮食习惯是影响儿童体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而缺乏足够的身体运动则意味着这些多余的热量不能有效转化为能量,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社会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当孩子们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少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时,他们的身体活动量就会显著降低。同时,家长忙碌的工作日程可能导致倾向于选择快餐和加工食品,这些通常较为不健康,会进一步推动儿童体重的增加。 儿童肥胖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骨骼问题以及一些心理社会问题如自尊心低下和抑郁。了解这些潜在的危害是预防和采取行动的第一步。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预防儿童肥胖呢?首先,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鼓励您的孩子食用丰富的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物食品,并限制糖分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其次,鼓励孩子参与日常的身体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或其他有趣的户外活动,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运动量。 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孩子,除了改变饮食和提高活动水平之外,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特定情况建议相应的治疗计划,这可能包括营养咨询、行为治疗、运动计划甚至药物治疗。 在所有这些措施中,家长的角色绝对是关键的。作为榜样,家长不仅可以通过日常的健康生活选择来影响孩子,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来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地理解孩子的体重并知道如何为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也至关重要。BMI(身体质量指数)是一个常用的衡量工具,它考虑了孩子的年龄和性别,帮助医生和父母监测孩子是否在健康的体重范围内。在线BMI计算器可以帮助您了解孩子的体重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和身高标准。 掌握这些信息后,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与医生合作,为孩子的长期健康制定计划。利用这些资源和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儿童肥胖的挑战,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最后,请记住,改变要一步步来,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态度需要时间。作为家长,您的耐心、理解和支持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下一代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生长发育 2024-04-06阅读量2398
病请描述:肥胖对孩子的危害 春节一过,门诊里多了几位“小胖墩”,就比如这个男孩,明明(化名),就诊时9周岁整,春节前1个月体重测量是35kg,这次来门诊测量的时候整整胖了5kg,小肚子上多了一圈小肥肉,而身高在过年期间只长高了0.4cm,妈妈赶紧送来了专科门诊检查,立马先给小朋友测了骨龄,对照标准的骨龄图谱,明明的骨龄已经到达了10.5岁,骨龄进展的飞速。询问妈妈春节期间给小朋友投喂了什么好吃的,让他一下子体重长了这么多,妈妈回答:过年亲戚搞来了一瓶野蜂蜜,每天早上给孩子泡了一杯,孩子奶奶每天给他吃好几块肥肉,吃完饭就在吃零食,有的时候姐姐中午店炸鸡外卖,属他吃的最多,特别是碳酸饮料,每天都有喝。我想这就是他变胖的罪魁祸首,没有节制的饮食,春节期间又缺乏一定的运动,导致小朋友变成了小胖墩,那为什么骨龄会走的那么快呢? 肥胖对骨龄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和影响:一、提前骨龄闭合,肥胖可能导致儿童和青少年骨龄的提前闭合。这意味着骨骺提前停止增长,从而导致身高停止增长的时间提前。这可能导致个体在青春期后期就已经达到成年身高,而且可能较矮。二、骨密度减少,肥胖可能与骨密度减少相关。尽管肥胖个体的体重可能较大,但他们的骨骼质量可能较低。这可能增加骨折和骨质疏松的风险。三、骨骼力量下降,肥胖个体的骨骼可能承受较大的负荷,因为他们的体重较重。然而,由于骨密度可能较低,骨骼的强度可能会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四、内分泌紊乱:肥胖与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有关,这可能对骨龄产生影响。例如,肥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这可能干扰骨骼的正常发育和代谢。五、营养不良,肥胖个体往往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包括缺乏维生素D、钙等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 要注意的是,肥胖对骨龄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且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每个个体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如果家长们对肥胖和骨龄的关系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团队的意见。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此外,肥胖最严重的两个危害是:造成一定的心血管疾病,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心血管问题的风险增加。严重的小朋友会患上2型糖尿病: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过多的脂肪组织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调节紊乱,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展。这些只是肥胖可能引发的一些健康问题,肥胖还与其他许多疾病和健康风险相关。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生长发育 2024-03-21阅读量2017
病请描述:文献来自Misra M. SGLT2 inhibitors: a promising new therapeutic option for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Pharm Pharmacol. 2013 Mar;65(3):317-27. doi: 10.1111/j.2042-7158.2012.01574.x. Epub 2012 Aug 9. PMID: 23356840.背景: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抑制导致糖尿的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已被提议作为实现血糖正常的新机制,从而预防和减少这些并发症。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SGLT2) 在肾脏葡萄糖重吸收中发挥关键作用。SGLT2 的竞争性抑制剂已被发现,其中一些也已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进展。目的:探讨目前临床开发中的 SGLT2 抑制剂的治疗潜力。主要发现:多项 SGLT2 抑制剂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SGLT2 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在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糖毒性、改善血糖控制和减轻体重方面具有有益作用。在所有SGLT2抑制剂中,达格列净是临床开发相对先进的化合物。SGLT2 抑制剂正在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选择。它们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它们有可能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以及胰岛素联合使用。
微医药 2024-03-20阅读量558
病请描述:肥胖症是儿童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错误的饮食习惯传播,本文将介绍导致肥胖的因素、肥胖对骨龄的影响以及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我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这些问题。 一、导致肥胖的因素 1、儿童的饮食习惯:经常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高碳水的食物是导致儿童体重增加的因素之一。另外儿童目前喜欢食用一些快餐、油炸、零食、糖果等食物,缺少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的摄入。 2、缺乏运动:由于现代通信科技的普及使得更多的儿童待在家中沉迷于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缺少户外的一些运动以及体育锻炼导致能量消耗不足,进而造成脂肪的聚积。 3、遗传因素:另外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遗传有关。如果父母中有肥胖症,那么子女患肥胖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二、肥胖对骨龄的影响 肥胖症对儿童的骨龄发育有一定影响。正常骨龄发育对于儿童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而肥胖症可能会导致骨龄的提前。骨龄为什么会提前: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脂肪细胞会释放部分有关内分泌相关的激素,像影响骨龄发育的雌激素,这些激素可能会促进骨骺的早熟,导致骨龄提前。另外还有些肥胖症患者可能由于摄入过多的热量,导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D缺乏。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骨龄延迟。 三、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肥胖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会带来许多危害。 1、身体健康:肥胖症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血压变高、脂肪代紊乱、甚至1型2型糖尿病的风险。此外,肥胖还会影响人体呼吸、消化、骨骼系统的基础功能, 2、心理健康:肥胖症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自卑、抑郁、伤心的一些负面情绪,他们容易被同龄人嘲笑、歧视、孤立,造成心理的负担。 接下来,我分享一下我门诊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案例:小易(化名),9周岁8个月,身高150cm,体重93kg。小易由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患上了肥胖症。他常常感到疲倦和呼吸困难,无法参加体育活动,与同龄人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少。我对小易进行了全身全面的检查,发现他有高血压和高血糖,此外,小易的骨龄提前2岁,这对他的骨骼发育和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目前我采取的方案是让其使用胃占容增加饱腹感,再结合营养师一对一的科普宣教,临床监督。目前孩子的BMI和体重下降了,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此病例表明,肥胖症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对他们的社交、心理造成影响。所以我呼吁大家应该重视儿童肥胖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和管理肥胖症。这包括改善饮食、睡眠、运动的培养,如果无法控制需要寻求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总结:肥胖症目前是儿童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肥胖症不仅对骨龄发育产生影响,还对身心带来许多影响。我希望能通过加强科普宣教,提高家长和孩子们的健康意识,我呼吁我们要努力宣教,预防和管理儿童肥胖症,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肥胖。
生长发育 2024-03-19阅读量3905
病请描述:肥胖导致糖尿病的案例分析 肥胖和糖尿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肥胖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并讨论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案例描述: 李先生,45岁,身高175厘米,体重100公斤。他是一名办公室职员,工作压力大,长时间久坐。他的饮食习惯不健康,喜欢高糖高脂食物,并且缺乏运动。最近,他开始出现频尿、口渴和疲倦等症状,去医院进行了检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分析: 1.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肥胖会导致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它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维持血糖平衡。当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2. 脂肪组织的影响:肥胖时,脂肪组织增加并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形成内脏脂肪。内脏脂肪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脂肪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它们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3. 炎症反应和胰岛功能: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也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导致胰岛细胞损伤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加剧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预防和治疗策略: 1. 健康饮食:建议李先生改善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过度摄入能量,控制体重。 2. 锻炼和体重管理:建议李先生增加体育锻炼,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帮助减轻体重、增加肌肉质量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 药物治疗:根据李先生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考虑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 4. 定期监测:李先生需要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以及进行眼底、肾脏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的筛查。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了解到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的释放、炎症反应和胰岛功能的损伤,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体重管理。此外,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也是重要的措施。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生长发育 2024-03-11阅读量1987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的危害:全面解析与预防 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了解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助于家长们更好地关注孩子的体重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儿童肥胖的危害。 一、身体健康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肥胖儿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肥胖可能导致血管内脂肪堆积,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 糖尿病:肥胖是儿童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儿童的胰岛素抵抗增加,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 呼吸道疾病:肥胖儿童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肥胖可能导致呼吸道狭窄,影响呼吸功能。 骨骼和关节疾病:肥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易出现骨骼和关节问题,如膝关节疼痛、关节炎等。过重的体重可能增加关节负担,导致损伤。 睡眠呼吸障碍:肥胖儿童可能患有睡眠呼吸障碍,如睡眠窒息症等。肥胖可能导致呼吸道狭窄,影响睡眠质量。 二、心理健康的危害 自尊心受损:肥胖可能导致孩子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体型而被嘲笑或排斥,影响自尊心的发展。 社会适应困难:肥胖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交友困难、缺乏自信等。这可能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压力增加:肥胖可能给孩子带来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和自我压力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孩子可能会因为减肥而过度关注体型,产生焦虑和压力。 三、其他方面的危害 学习表现下降:肥胖可能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学习和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导致学习表现下降。此外,肥胖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从而影响学业发展。 运动能力受限:肥胖可能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体育成绩。过重的体重可能限制孩子的灵活性、耐力和协调性等方面的表现。 成年后健康风险增加:儿童期的肥胖问题延续至成年后,将增加一系列健康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成年后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四、如何预防儿童肥胖的危害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避免过量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和运动,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重控制。 控制体重增长:家长应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和身高,及早发现并干预肥胖问题。采取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措施,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过度肥胖的发生。 关注心理健康: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同时,避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和期望,让他们能够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肥胖问题严重且难以改善,家长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或饮食调整等措施,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学校和社会支持: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儿童肥胖问题,提供健康饮食和运动设施,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孩子对健康饮食和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儿童肥胖的危害不容忽视。家长们应了解儿童肥胖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3-06阅读量2227
病请描述: 近日《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早期筛查和综合管理进行系统总结。 糖尿病前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关键 2 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糖尿病前期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黄金窗口期”。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 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基于 WHO 1999 和 ADA 2022 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详见下表。 糖尿病高危人群及其筛查方法与频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具体包括: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 岁; (3)BMI≥ 24 kg/m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PCOS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l="">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2)有类固醇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总分≥25分。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糖尿病前期是在糖尿病筛查的过程中发现的。对于具有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糖尿病筛查,筛查方法包括:静脉血浆血糖检测(FPG、任意点血糖)、OGTT、全血血糖检测(指尖血糖)、HbA1c、CDRS、非侵袭性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指尖血糖。 基层医疗机构宜采用两点法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和 OGTT 2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1次。 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原则 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干预原则应依据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极高风险人群:HbA1c>6%者; 高风险人群:IFG+IGT 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 IFG 或 IGT合并 1 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低风险人群:单纯的 IFG 或 IGT 人群。 【分层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石并贯穿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始终。低风险人群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推荐糖尿病前期人群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并进行每周>150 min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医疗体操、健身操、木兰拳、太极拳、乒乓球、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 min。抗阻运动可采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应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 min,2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 d,每周3次更理想。 其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戒烟,建议平均每晚睡眠时间达大约7 h;避免使用所有烟草制品。 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时机和原则 根据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低风险者先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 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
俞一飞 2024-02-27阅读量1250
病请描述: 空腹血糖指的是空腹8个小时以上的血糖,正常情况下它是一天血糖的低谷。测定空腹血糖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隔夜空腹即至少8~12 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 影响空腹血糖的主要因素是存储在肝脏中的肝糖元分解情况,而不是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更不是胰岛的储备功能。 餐后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计时2个小时测得的血糖。我们进食后,食物经过肠道,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对于胰岛功能完好的健康人来说,虽然进食后血糖上升,但是由于胰岛素很快分泌,血糖便很快降回正常范围。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和健康人进食相同的量,但是由于胰岛素功能受损,食物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以使血糖降回正常范围,便出现了餐后高血糖。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主食为主,也就是说碳水化合物在饮食中所占比重很大,比如我们常吃的面条、米饭等。这种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两小时血糖升高。如果仅仅筛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就很高。 空腹血糖 VS 餐后血糖 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作用决定的,不同情况下两者的贡献率不同: 糖化血红蛋白<8.5%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更大; 糖化血红蛋白>8.5%时,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大于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的危害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之内不吃任何食物(少量饮水除外),一般选择早晨6~8点检测。最好空腹8~12小时。 意义:可以了解前一天晚上的用药能否有效控制整个夜间直至次日清晨的血糖,以此来指导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的用量。 【空腹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 空腹血糖,又称基础血糖,是一夜不进食后通过肝糖输出维持血糖的基础状态,空腹血糖水平直接影响餐后高血糖水平和升幅。空腹血糖水平还体现了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空腹血糖升高预示着胰岛功能受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整体血糖控制不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即使餐后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升高也需要治疗。 控制目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病友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mmol/L。具体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应考虑年龄、预期寿命、并发症等因素。 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 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看表计时。意义:可以反映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进食量与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可以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刺激胰岛β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餐后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 餐后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性,远高于空腹血糖。研究发现,血管内膜中层厚度,随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而增加。即使糖尿病前期的人,餐后高血糖也已经开始危害心血管。 餐后血糖升高也是血糖波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血糖波动越大,并发症来的越快,死亡风险越高。 在中国,餐后高血糖的人数更多,为实现血糖达标,监测和控制餐后血糖很重要。 控制目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病友的餐后2小时血糖目标为<10.0mmol/L。具体因人而异。 在糖尿病治疗中,只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达标,才能大大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所以说: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 哪个更重要? 两个都重要!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人体的血糖水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才是对的”,这种说法才是错误的。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空腹血糖可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餐后血糖可以反映进食之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测定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段在早晨6点~8点。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在6.1~7.0mmol/L,则考虑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若两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则考虑患有糖尿病。 但是,空腹血糖异常不一定代表着糖尿病,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 空腹血糖高的几个原因 1、降糖药物剂量不足 这确实是空腹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往往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使得餐后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晚上或睡前血糖较高,并一直延续到次日空腹,夜间无低血糖发生。 处理措施: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 2、苏木杰效应(Somogyi) 某种原因导致夜间发生了低血糖,机体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便产生了大量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使血糖升高,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这也就是低血糖以后的高血糖反应。一般低血糖发生在0点~3点左右,其结果是空腹血糖升高。糖友出现苏木杰效应大多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没有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增加,在这些情况下,糖友很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继而出现反跳性的血糖升高。 处理措施:监测是否存在午夜低血糖,如果存在苏木杰效应就适当减少睡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用量,或者可以在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样空腹血糖即可恢复正常。 3、黎明现象 如果夜间血糖控制得很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但在清晨一段时间内(凌晨3时至早餐前)血糖升高,称为黎明现象。体内很多升高血糖的激素从午夜到早晨分泌量逐渐增加,正常人胰岛素的作用可以拮抗这种状态所导致的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不足,不足以抵抗自午夜到晨起不断升高的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升高血糖作用,这些升糖激素作用的相对增强导致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究其实质仍然与药物治疗剂量不足有关,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处理措施:可酌情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用量。为了有效控制黎明现象又不至于因药物过量引起低血糖,宜选择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中、长效降糖药,可以选择晚餐前口服中效、长效降糖药物,或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或晚餐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改为睡前注射并尽量使用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也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酌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为止。 4、用药不当 一部分患者单纯使用瑞格列奈、格列吡嗪、短效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但此类作用维持时间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好,但对空腹高血糖效果欠佳,如晚餐前服用的降糖药仅为短效药物,由于持续时间短,无法有效控制夜间血糖而导致晨起空腹血糖仍偏高。 处理措施:增加睡前中、长效降糖药物的使用,使降糖药的作用能够覆盖整个夜间。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如果夜间发生低血糖,并未出现心慌,出冷汗等典型低血糖症状,很可能导致昏迷而不自知,严重时会猝死。 5、睡眠质量差 糖尿病患者失眠或睡眠不足,这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增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血糖水平就会升高。 处理措施: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焦躁,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镇静安眠药物。 6、应激状态 患者因外伤、手术、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分娩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可使空腹血糖迅速升高,甚至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处理措施:发生上述应激情况或某些特殊疾病时应尽快至医院就诊、对症处理,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值阶段而危及生命。 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 饮食: 我们每天进食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直接影响餐后血糖,要想吃好又 不怎么升高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每日饮食搭配,饮食量和食用时间上好好研究下。 糖尿病患者每餐不仅要控制主食的量, 更要平衡主食的结构, 一般每日主食量为200~300克, 肥胖者控制在150~200克。 一般食用多种粮谷类食物, 比如大米、面粉、玉米、大麦等, 可以换着吃, 并注意粗、细粮搭配。 水果: 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食用量应该在100-250g,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对血糖的影响小,比如:木瓜、柚子、草莓、柠檬、白兰瓜、番石榴等,食用时间一般为两餐之间或者睡前血糖不高的时候,作为加餐食用,最好不要在餐前或者餐后立即吃水果,这样会叠加正餐主食,对餐后血糖影响比较大。 运动: 我们都知道影响餐后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在正常进餐中,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可能做到绝对精打细算,在家庭聚餐面对餐桌上美食的诱惑,难免会贪吃,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对于大部分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再去补打胰岛素或者增加口服药的剂量已经来不及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餐后进行适当的健身运动,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降糖药的利用率,改善自身胰岛素抵抗,同时运动也会消耗我们摄入过多的能量,来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 药物: 糖尿病患者通常在进餐前,需要按时打胰岛素或者服用口服降糖药,来应对进餐升高的血糖,对于极少部分糖尿病患者,平时善于学习研究,在进餐前会去计算碳水化合物的量,来匹配餐前降糖药物的用量,来达到一个满意的控糖效果。大部分糖友通常不会去算碳水,有的是凭经验去摸索,有的是看心情用药,有的会忘记用药,有的用药过多,有的用药过少等不同情况的异常用药都会造成一个大的血糖波动。针对用药的情况,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药物降糖特点,分析我们准备吃的食物升糖速度以及食用量,再结合餐前餐后血糖情况,反复验证,找到一个进食食与餐前用药的一个平衡点。
俞一飞 2024-02-27阅读量1310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更深层次的健康之战 在现代社会中,在严重威胁儿童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中,肥胖已经不言而喻了。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体型和外在形象,更关乎到他们的长期健康、心理发展和未来的生活质量。肥胖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会给儿童在社交障碍及儿童的自尊心方面,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象。写这篇科普文章的核心目的是深刻探讨导致儿童肥胖之原因、肥胖对儿童临床的影响及怎样来防止儿童肥胖,最终提高大众对儿童肥胖问题的认知度及重视程度。 一、儿童肥胖的现状 - 儿童肥胖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普遍存在。 - 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联,尤其是如儿童高血压、I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心血管疾病。 二、儿童肥胖的原因 - 饮食因素: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每日三餐时间不定、挑食、厌食、喜欢吃速食、吃膨化食物、吃饭速度过快、不喜欢吃蔬菜,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经常性喝糖份高的饮料。小孩们天生喜欢甜食,家长就会使用甜食来引诱孩子吃较有营养的食物,导致孩子进一步增强了甜食的喜爱程度,而不太喜欢营养价值高、糖份低的食物。在婴幼儿时期就被过度喂养导致这一类型的孩子没有很强的饱腹感。这样就极大地减弱孩子用饱足或饥饿的内部信号调节能量摄入的基础能力,这就是导致孩子过度进食而肥胖的原因。 - 运动缺乏: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儿童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如户外游戏减少、缺乏跳跃性的运动,比如:跳绳、打篮球、踢足球、跳高跑步等运动,同时,儿童却喜欢躲在家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导致儿童更不喜欢户外运动,形成恶性循环。 - 遗传与环境:家族肥胖史和不利的社会环境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共同作用导致儿童肥胖。 - 心理因素:情绪饮食、压力等心理问题,如情绪低落或焦虑导致的过度进食,加剧了儿童肥胖问题。 三、儿童肥胖的影响 - 身体健康:肥胖显著增加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 - 心理影响:自尊心问题、社交困难、情绪问题,如抑郁和焦虑,常因体重问题而在儿童中加剧。 -社会经济影响:增加医疗成本,影响生活质量,同时对公共健康系统和经济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四、预防与治疗 - 营养教育: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教育。 - 增加体育活动:鼓励日常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 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 - 政策支持:学校和社区层面的健康促进政策。 五、结论: 儿童肥胖不仅是一种体重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健康问题,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方面。通过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心理支持及家庭与学校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家庭、学校、医疗专家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生长发育 2024-02-24阅读量2203
病请描述:小心儿童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 儿童肥胖不仅是体重的增加,它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涉及多方面的风险和后果。在全球范围内,儿童肥胖率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成为公共健康问题。儿童时期的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正常体重的儿童相比,肥胖儿童面临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因此,了解儿童肥胖的健康风险,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1]。 儿童肥胖与多种慢性健康问题密切相关。首先,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肥胖儿童更有可能出现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迹象。这些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增加未来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其次,2型糖尿病在过去被视为成人病,但现在越来越多地在肥胖儿童中被诊断出来。肥胖导致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增加了儿童发展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风险。此外,肥胖还与呼吸问题相关,包括哮喘和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停不仅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日间疲劳和学习困难。另外,儿童肥胖还可能导致肝脏问题,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这种病症可能进一步导致肝炎和肝硬化。肥胖儿童还面临更高的骨骼和关节问题风险,如髋关节发育不良和扁平足,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2]。除了身体健康风险,儿童肥胖还对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肥胖儿童往往在学校面临欺凌和排斥,这可能导致自尊心下降、社交隔离和抑郁情绪。这种社会和心理压力可以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健康状况,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鉴于儿童肥胖所带来的多重健康、心理和社会风险,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肥胖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支持健康饮食和积极生活方式的环境。家长可以通过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鼓励定期体育活动和限制屏幕时间来帮助孩子。学校和社区也应提供健康的饮食选择和安全的活动空间。此外,对于已经肥胖的儿童,提供适当的医疗干预和心理支持至关重要。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肥胖的长期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娜, 马冠生. 《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 解读[J]. 营养学报, 2017, 39(6): 530-534. [2] 于梦潇, 刘煜. 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2): 325-326.
生长发育 2024-02-20阅读量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