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内分泌科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内容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内容

健康科普︱“头晕...

病请描述:  头晕/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常见的眩晕类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阵发症等。其中后循环缺血值得警惕,如果延误救治可进展为脑梗死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中风)。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漏诊率约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2.5倍,有时难以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以致死亡率、致残率相对偏高。  “中风的典型症状多为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典型症状’不是‘规定症状’”。席刚明教授提醒,中风症状有多种多样,如突发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定向障碍,意识混乱和记忆障碍等,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仔细识别。▲ 头晕/眩晕要警惕后循环缺血  六旬男子频繁头晕,最终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上观新闻》2024年7月21日报道,61岁的董先生于三周前突然出现头晕。本以为是劳累所致,但休息过后头晕非但没有缓解,还逐渐出现了头重脚轻、走路摇晃等症状,随即被家属送至当地医院就诊。  医生接诊后考虑到董先生有2型糖尿病病史,日常控制血糖欠佳、尿酮体阳性,故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脑急性缺血可能,收治入院后积极对症治疗。可董先生糖尿病酮症明显好转后,头晕症状却并未缓解,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了,医生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出现了急性脑梗死。最终,经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较为隐匿  席刚明教授介绍,后循环系统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上段脊髓等重要结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栓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是卒中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复视、呕吐、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口周、面部、肢体麻木等。详细的病史(症状、发病经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步态测试、视野测试、平衡测试、共济失调测试)等对早期识别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尤为重要;MRI-DWI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检查,但检查时间长为其局限性。CTA-CTP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有较高敏感性,为急诊筛查首选,但确诊仍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 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 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后循环缺血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如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管阻塞,可能需要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供,这通常是最后的选择。  其中,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席刚明教授提醒,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且颅内血管代偿不佳,建议及早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彻底改善颅内血供,预防脑梗死发生。▲ 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一位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  席刚明教授表示,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和冠状动脉疾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或者有吸烟史,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都需要格外关注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盐、高糖、高油的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也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当然,如果你已经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疾病或周围血管病,那就需要及时监测病情,接受药物治疗,以避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另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也是提早发现该病情的有效手段。  最后,席刚明教授提醒,当生活中频繁出现,头晕、恶心、黑曚、走路不稳等,万万不可大意,盲目服用药物可能使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脉通神经科、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4-18阅读量60

揭开肝硬化的神秘面纱:探究其...

病请描述:肝硬化,这个听起来让人有些闻之色变的词汇,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它的发生往往源于多种因素,导致肝脏逐渐失去其正常功能,变得坚硬而凹凸不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肝硬化的发生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探究其常见病因。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这些病毒会攻击肝脏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损伤会导致肝脏逐渐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在我国,由于乙肝病毒的广泛传播,乙肝肝硬化尤为常见。 二、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纤维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损伤会逐渐累积,最终引发肝硬化。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肝毒性,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肝脏损伤,是酒精性肝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该病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在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代谢紊乱人群中,NAFLD的发病率更高。 四、胆汁淤积 无论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胆汁淤积,都会对肝脏细胞造成损害。高浓度的胆红素和胆汁酸会对肝脏细胞产生化学性损害,使其发生变性坏死,进而引发肝硬化。 五、药物或化学毒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异烟肼等,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磷等,都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最终导致肝硬化。这些物质会对肝脏细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长期作用下,肝脏就会发生纤维化。 六、循环障碍 循环障碍,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会导致肝脏长期淤血缺氧,使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引发肝硬化。这种由循环障碍引起的肝硬化也被称为淤血性肝硬化或心源性肝硬化。 七、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也会导致肝硬化。这些疾病中,肝脏细胞会受到自身抗原抗体反应的攻击,发生慢性损害,最终引发肝硬化。 八、遗传代谢性疾病 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也会导致肝硬化。这些疾病中,由于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肝脏无法正确处理某些物质,进而引发肝脏损伤和纤维化。 九、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病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肝硬化,如营养不良、隐源性肝硬化等。这些因素的致病机制相对复杂,但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病因多种多样,涵盖了病毒感染、酒精中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药物或化学毒物、循环障碍、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保护好自己的肝脏健康。同时,对于已经患有肝硬化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刘黎黎 2024-11-20阅读量2304

联合国糖尿病日︱血糖控制不好...

病请描述:  每年的11月14日,我们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健康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它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1991年共同发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受到严重损害。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从糖尿病类型来看,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   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表示,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脑卒中就是其中之一,俗称“中风”,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   血糖控制不好,中风风险增加   中风具体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血糖管不好,大脑很受伤。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卒中则是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会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一项对102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与无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2.3倍,发生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1.6倍。这种强烈的关联不仅与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有关,还与疾病的预后和功能状态有关。2022年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涉及约83.8万患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每3例中就有1例合并或可能合并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发生中风的风险高呢?张静波主任指出,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壁变薄、硬化和狭窄,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糖尿病还会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也容易受到损伤,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进而增加跌倒和外伤的风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头部外伤,就有可能引发中风。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也比非糖尿病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住院时间更长,再次中风以及死亡的风险更高。   所有糖尿病致死原因中,脑血管疾病约占15%。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做好血糖管理,提前了解中风相关信息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血糖,注重心脑血管问题! ▲ 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把握4.5小时“黄金时间窗” 降低卒中致残致死率   脑卒中一旦发病,具有危、急、重的特点,时间就是大脑,就是生命,在患者发病后,早期救治,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耽误。“临床上治疗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大脑,每早开始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患者约190万个脑细胞,患者获益也就越大。”张静波主任说道。   针对占脑卒中发病率7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在时间窗内(4.5小时),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或脑动脉机械取栓治疗,以挽救位于缺血半暗带里濒临死亡的脑细胞,从而大幅度减少脑梗死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 治疗脑卒中,把握4.5小时“黄金时间窗”   牢记“中风120”,快速识别脑卒中   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或瘫痪,通常是一侧身体。此外,还有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或失去知觉等。   为了更快速、简单识别,中风主要症状可以概括为:   “1”代表:看“1”张脸,脸上是否会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的表现;   “2”代表:查“2”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   “0”代表:(聆)听语言,是否会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  “中风120”   对照上图自查,只要有其中一项表现,就应赶快拨打120急救,尽快送至具备脑卒中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千万不要错过脑卒中急救的4.5小时“黄金时间窗”。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中风?   01、控制好血糖   要遵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好血糖,定期做好血糖监测。   02、做好其他治疗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增加中风风险,要遵医嘱做好降压、调脂、抗栓、减肥等治疗。   03、改善生活方式   “管住嘴,迈开腿”。每天要做适量的运动,如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饮食方面要减少总热量,多选低升糖指数(GI)饮食,少吃油脂,低盐,主食多些粗杂粮,多吃蔬菜。   进餐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更利于血糖稳定。此外,戒烟、限酒,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   04、定期做好复查   中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复查,普通病人3个月一次,接受药物干预的病人则每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具体可遵医嘱定期做好复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条件。   文章部分来源:健康时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千龙网、上海黄浦、大象新闻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1-15阅读量2904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解读

病请描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免疫介导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银屑病的诊疗,提高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23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本文将详细解读该指南的核心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文 | 刘驰 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银屑病的遗传倾向非常显著,研究显示,大约31.26%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67.04%和46.59%。当父母一方患有银屑病时,子女的发病率约为2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银屑病,子女的发病率则高达65%。双胞胎研究也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为65%至72%,而异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则为15%至30%。 在遗传研究方面,HLA-C06:02位点与银屑病的发病关联性最为显著。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团队发现了38个银屑病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占全球已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的38%。目前,已确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超过80个,包括IL-12B、IL-23R、IL-17A、TNFAIP3等。脓疱型银屑病与IL-36基因位点相关,而银屑病关节炎(PsA)则与HLA-B27位点相关。 0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加重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点滴状银屑病常与咽部急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精神紧张、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创伤如手术、烫伤或擦伤可能诱发同形反应,使受损部位发生银屑病。 03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的异常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机制。T细胞、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TNF-α、IL-17、IL-22等细胞因子,形成炎症循环,导致银屑病的特征性皮损。IL-23和Th17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IL-23可促进Th17细胞分泌IL-17,而IL-17A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关系最为密切。此外,IL-17A还可通过激活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TAT1)和STAT3通路,促进角蛋白K17的表达。 银屑病的诊断与分型 银屑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皮肤病理特征。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01 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银屑病病例的80%至90%。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 02 脓疱型银屑病 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临床少见但严重的银屑病类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及无菌性脓疱,常伴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症状。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跖部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小脓疱。 03 红皮病型银屑病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重症银屑病类型,患者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可超过90%体表面积。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 04 银屑病关节炎(PsA) PsA患者除了皮肤表现外,关节也受到影响。大约30%的银屑病患者会发展为PsA,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晨僵以及关节活动受限。根据是否存在关节病变,结合皮损情况,诊断PsA。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估: 01 PASI(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 PASI是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最常用指标。PASI评分根据皮损的面积、红斑、鳞屑和浸润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从0到72分。 02 BSA(皮损体表面积) BSA通过估算皮损面积占全身表面积的百分比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单个手掌及手指屈侧面积定义为1%体表面积。 03 PGA(医生整体评价) PGA根据红斑、鳞屑和斑块浸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分,从无症状(0分)到极重症(5分)进行分类,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04 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LQI用于评估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值范围为0到3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受影响越大。指南强调治疗不仅要改善皮损,还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银屑病的治疗选择 01 外用治疗 外用治疗是轻度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指南推荐使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他卡西醇,以及弱效至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软膏和糠酸莫米松软膏。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和鳞屑,并在长期使用中相对安全。 02 光疗 光疗特别是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被推荐用于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患者。研究表明,NB-UVB疗效较广谱中波紫外线(BB-UVB)更为显著,且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03 系统治疗 中重度银屑病或外用治疗无效的患者,系统治疗是主要选择。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维A酸类药物(如阿维A酸)、托法替布等。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对传统系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生物制剂。 04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近年来银屑病治疗的重大进展,主要靶向TNF-α、IL-17和IL-23等细胞因子。阿达木单抗(抗TNF-α单抗)、司库奇尤单抗(抗IL-17A单抗)和乌司奴单抗(抗IL-12/23单抗)均已被证明在改善银屑病皮损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银屑病的共病管理 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常伴有多种共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指南详细列出了各类共病的管理策略。 01 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重度银屑病患者。常见的心血管共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指南建议,银屑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状况,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治疗药物时,如TNF-α抑制剂。 02 代谢性疾病 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肥胖有密切关联。银屑病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69倍。研究显示,肥胖是银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体重指数(BMI)与银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指南建议在治疗银屑病的同时,应积极管理代谢性疾病。 03 精神心理疾病 银屑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与银屑病的外观影响和慢性病程密切相关。精神抑郁可能通过炎症通路加重银屑病的病情。指南建议对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并在必要时转诊至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04 慢性肾脏疾病 严重银屑病患者罹患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时,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应定期监测肾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特别提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融合了中医诊治银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01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银屑病强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湿热内蕴证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中药方剂;对于血瘀阻滞证患者,可使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02 中药的外用与内服结合 中药的外用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局部症状,如炎症和瘙痒,而内服中药则有助于整体调理,预防复发。指南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本指南在继承以往版本的基础上,结合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的诊疗建议。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遵循指南不仅能提高银屑病的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7):573-625. DOI:10.35541/cjd.20220839.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607

关注儿童发育,预防SGA-赵...

病请描述:关注儿童发育,预防SGA 什么是SGA?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是指胎儿出生体重低于同孕周胎儿的第10百分位数。SGA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母亲的健康状况、营养摄入、胎盘功能等。SGA不仅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远期健康问题,如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早期发现和预防SGA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SGA的原因 SGA的病因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母体因素: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等。 2. 胎盘因素:如胎盘功能不全、胎盘早剥、胎盘梗死等。 3. 胎儿因素:如先天性染色体异常、遗传性疾病、宫内感染等。 SGA的影响 SGA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出生时的低体重,还可能引发多种短期和长期健康问题。短期影响包括: · 低血糖:SGA新生儿由于储备脂肪少,易出现低血糖。 · 体温不稳:由于脂肪储备少,体温调节能力差。 · 呼吸困难:SGA新生儿肺部发育不全,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长期影响包括: · 生长发育迟缓:SGA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的问题。 · 代谢问题:成年后易患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 · 认知和行为问题:SGA儿童可能在认知功能、注意力等方面表现出问题。 临床案例 案例一:母体因素导致的SGA 背景:王某某,一位35岁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为18,属于偏瘦体型。在孕期,她未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且患有慢性高血压。孕34周时,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生长迟缓,估算胎儿体重在同孕周胎儿的第5百分位数以下。最终,该孕妇在孕37周时剖宫产,出生体重为2100克。 分析:该病例中,母亲的营养不良和慢性高血压是导致SGA的主要因素。营养不良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高血压则可能导致胎盘血流减少,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 干预措施:在孕期,医生应密切监测孕妇的营养状况和血压,必要时进行营养补充和药物治疗。此外,定期进行胎儿生长监测,早期发现和干预胎儿生长迟缓问题。 案例二:胎盘因素导致的SGA 背景:张某某,一位29岁的孕妇,孕期健康状况良好,营养摄入充足,但在孕28周时出现胎动减少。超声检查显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胎儿的第10百分位数,并发现胎盘功能不全的迹象。最终,该孕妇在孕36周时剖宫产,出生体重为1900克。 分析:该病例中,胎盘功能不全是导致SGA的主要原因。胎盘功能不全会影响胎儿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导致胎儿生长受限。 干预措施:对于类似于张某某这种存在胎盘功能问题的孕妇,应加强胎儿生长和胎盘功能的监测,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以减少胎儿宫内窘迫的风险。 预防SGA的措施 孕前准备 · 健康检查:孕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妊娠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营养补充:合理的营养摄入,保持健康体重,尤其是叶酸、铁、钙等重要营养素的补充。 孕期管理 · 定期产检:通过定期的产前检查,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和胎盘功能,及时发现异常。 ·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药物滥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 · 营养管理: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高风险管理 · 监测高危孕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 胎儿监测:对于已经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的病例,应进行更频繁的胎儿监测,包括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 总结 关注儿童发育,预防SGA,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孕前准备和孕期管理,尤其是对高危孕妇的加强监测,可以有效降低SGA的发生率。我们应积极宣传科学的孕期保健知识,指导孕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干预,以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

生长发育 2024-05-21阅读量2778

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

病请描述: 作者: 赖伟红    皮肤病与性病学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是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罹患风险的一组异常健康状况,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腹部脂肪过多(苹果身材)。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常常合并存在,两者有着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是银屑病常见合并症         代谢综合征是银屑病最常见合并症之一。合并症会影响银屑病治疗用药。往往需要预防性用药,以减少罹患心脏病、卒中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银屑病性炎症是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关联的桥梁         银屑病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促炎细胞因子,从而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促炎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银屑病性炎症可诱发代谢综合征。 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在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中起作用         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都存在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可导致DNA断裂而引起细胞死亡。内质网应激影响人体蛋白质合成、碳水化合物转化和脂肪产生等功能。 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有关联         脂肪细胞因子在脂肪代谢和维持器官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低水平脂肪细胞因子的银屑病患者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 银屑病严重程度影响代谢综合征罹患风险         病情严重的银屑病患者更容易患代谢综合征。对于严重的银屑病,在治疗银屑病的同时,需要考虑同时使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药物。 肠道微生物组与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         肠道微生物组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在人体代谢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影响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病情。有研究发现,肥胖症和银屑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出现明显改变,这种改变可能诱发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影响银屑病治疗用药         有些银屑病常用药可能诱发或加重代谢综合征。例如,合并肥胖症或2型糖尿病者,需慎用氨甲喋呤;环孢霉素可诱发高血压、减弱脂肪代谢能力和增加胰岛素抵抗。某些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也可能影响体重或影响脂质代谢。另外,某些心血管疾病常用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卡托普利)或β阻断剂(如美托洛尔),可能加重银屑病。 生活方式转变有助于控制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         生活方式转变,如饮食调整、增强体育运动、戒烟等,有助于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治疗。饮食中,摄入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和脂肪过多,而摄入多糖(淀粉和纤维素)和精益蛋白(鸡肉、鱼肉等)不足,可导致超重或肥胖,增加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赖伟红 2024-04-01阅读量1926

儿童减肥有标本,需得标本均兼...

病请描述:儿童减肥有标本,需得标本均兼顾 刘应科 标本,原意是指树木的枝节和根本,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原生和派生、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本质和表象等相对的关系。 中医学对于标本这一概念的应用有很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就有“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这一论述,意思是说,疾病都有标本之分,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正确的治疗,反之就是盲目医治。笔者临证实践并思悟标本这一概念也同样适用于儿童肥胖症的治疗和控制之中,并且有确切的实际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明儿童减肥时需要分清的标本关系。 一、治并发症为标,治肥胖为本 肥胖之所以成为需要尽早纠正的健康问题,不仅是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体能和美观,更因为它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引起健康危机。调查研究显示,高血压、高血脂、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相关性肾病微量蛋白尿、高粘滞血症、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都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密切相关。肥胖症人群对这些疾病的易感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导致这些我们熟悉的“老年慢性病”逐渐低龄化,甚至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身上。 《景岳全书》中提到“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据此我们可以厘定儿童肥胖症和上述并发疾病之间的关系。肥胖就是疾病的根源,有如“万病之源”“万病的培养基”,随之而来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等并发症就是在肥胖这一病态的“树根”之上生长出来的“枝节”。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孩子肥胖这一根本状态,只关注于这些并发症的表现,如血糖高了降血糖、血脂高了降血脂,则无异于扬汤止沸,即使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这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解决肥胖问题,去除病因,从源头纠正肥胖这一病态的内环境,也只有这样,随之而来的其他健康问题才有机会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二、短期治为标,长期治为本 减肥一定不是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件长期的挑战。短期内的减肥成功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而长期的维持才能真正解决健康问题。 临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小朋友通过治疗和饮食运动的控制收到了满意的减肥效果,但一段时间后总是会“反弹”。这样反反复复,减肥的成果只能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对健康的益处微乎其微,家长和孩子们付出的努力也和回报不成正比。 究其原因,往往是孩子们没能坚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高热量的美食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日复一日的运动也让孩子们很难坚持,这时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稳定军心”。要知道,减肥的难,不仅在于减,更在于坚持。我们不能错误地把它当成短期的目标,而是要把它当做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孩子受益终身。 三、去症状为标,去病因为本 肥胖给孩子带来的身材臃肿、体能下降、便秘等症状只是表象问题,而其引起肥胖的内在病因才是医者解决问题最应该把握的实质。 事实上,儿童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身体持续的正能量平衡,即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其中的原因又包括摄入了一些含有过多糖分或油脂的高热量食物;或食物本身的热量并不高,孩子却摄入的过多;或是过食了寒凉或甜腻的食物,脾胃受损而导致内生痰湿停留在体内;抑或是孩子平时运动太少,导致能量无处消耗。除此之外,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及孩子本身体质的差异等也都是肥胖的成因之一。 厘清了这些,家长和孩子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规避导致肥胖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遏制肥胖的发生和发展,在治疗减肥的过程中也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效果。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言:“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把握了儿童减肥的“三标三本”,分清减肥这棵大树的“根本”和“枝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

生长发育 2023-11-24阅读量2656

儿童肥胖与糖尿病-郭艳芳 

病请描述: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性肥胖,占肥胖的95%以上,其发生主要与饮食及运动习惯有关。 继发性肥胖主要与一些内分泌或代谢疾病有关,占肥胖的不到5%。其发生可能与一些激素水平异常分泌或代谢异常、或由于摄食中枢功能出现问题而引起。继发性肥胖通过简单的饮食及运动管理,可能不能达到很好的减重效果,需要到专科门诊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明确病因诊断后,再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小时候肥胖长大自然就会瘦,是真的吗? 经常有人说:“小时候胖点没关系,长大了就会瘦下来的。”但事实是残酷的,一项长期追踪的研究发现: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年人肥胖症。如果从小就存在肥胖问题,减肥之路也会变得更加艰难,因为儿童期肥胖的孩子,可能已经养成了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比如,肥胖的孩子大多更嗜甜、爱好高油食物、不按时吃饭;同时,因为身体笨重,肥胖的孩子相比同龄的正常体重的孩子,也更不爱运动。儿童期是培养和塑造健康饮食习惯的关键期。如果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开始想怎么能瘦下来,比小时候难太多了。体重管理,从娃娃抓起。 从白胖到黑胖,当心是糖尿病的预兆 生活中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一些体型较胖的人,从一开始的白胖,怎么长着长着越来越黑胖了?却不知,这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预兆。 用医学术语来说,这种黑称为“黑棘皮症”,好发脖子、腋窝、腹股沟、腘窝等皮肤皱褶处。和晒黑不一样的是,黑棘皮除了皮肤色素的沉着,还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乳头状或天鹅绒样的增生。大家也可以仔细观察看看自家小胖墩的皮肤,是否存在这样的黑棘皮样改变呢?切莫粗心大意,这可是身体在发出重要警报信号,再不减重,糖尿病就要找上门了哦。 儿童也会发生糖尿病吗?  儿童糖尿病的发生率确实显著低于成年人,并且儿童糖尿病中,90%以上都是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身体产生了攻击自身胰腺的抗体,破坏了胰岛β细胞功能,导致胰岛素合成不足、绝对缺乏,从而造成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但近年来,随着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逐年攀升,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生也逐渐增多,且起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家长们切不可掉以轻心,糖尿病可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当发现孩子体重异常增长,或已出现黑棘皮症等警示信号,一定及时带孩子到专科门诊就诊评估! “黑胖”和儿童糖尿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长期肥胖之后,体内血糖水平持续偏高,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也会持续升高,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进一步引起胰岛素抵抗,就好像是在战场上打了一场持久战的士兵,已经打不动了。若体重仍有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敌人也就是血糖继续升高,士兵也就是胰岛素败下阵来,血糖获胜,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其中,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则与黑棘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黑棘皮常早于糖尿病先表现出来,因此是2型糖尿病发生前的重要警示信号!  

生长发育 2023-08-15阅读量4639

指南丨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

病请描述:     我国绝大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处于早期无症状阶段,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承担着这部分患者的早期筛查和诊治工作,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本文依据中华全科医师杂志近期发布的《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理指南(2023版)》,整理出基层全科医生对DKD的早期筛查、诊疗方案,以供学习。其中涉及的管理对象主要是DKD相对早期阶段(慢性肾脏病G1-G3期)。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循环障碍之一,病变可累及全肾,具体表现为尿白蛋白水平升高或eGFR降低持续>3个月,并除外其他病因。              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早筛查UACR、eGFR,对DKD的早期发现、诊断及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UACR检测并在检测血清肌酐时报告基于血清肌酐的肾小球滤过率。 重点建议:•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进行1次肾脏病的筛查,建议采用UACR(mg/g)和eGFR为筛查指标; • 糖尿病患者UACR>300mg/g或eGFR在30-60ml·min-1·(1.73m2)-1应每年监测≥2次以指导治疗; • 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并正确报告UACR、eGFR检测项目。 疾病的诊断        DKD通常是临床诊断,其诊断路径为首先确认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肾损伤,进一步根据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检验检查特点,结合患者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白蛋白尿或eGFR下降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肾损伤的可能性。       全科医生在初次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白蛋白尿与eGFR下降时,应推荐患者转诊至肾脏病专科以明确诊断。对于临床诊断不清的患者需考虑行肾活检,病理学检查是确诊DKD的“金标准”。糖       尿病患者合并肾损伤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考虑非糖尿病所致肾脏损伤(如下图)并应转诊至肾脏病专科。 患者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DKD患者管理的重要措施,饮食的推荐需要充分个体化,需要考虑年龄、体重、活动量、合并症等,因此在DKD明确诊断后需咨询营养师或肾脏病专科医生。          随着患者群体的年轻化以及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全科医生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进行患者教育,同时可以借助各种专业教育视频、风险评估工具、患者自我管理软件等途径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传播。 重点建议:• DKD G1-G3期患者蛋白摄入量为0.6-0.8g·kg-1·d-1; • DKD患者的钠摄入量应<2g/天,约相当于5.0g氯化钠的含量; • 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或达到与自身心血管和身体耐受力相适应的水平。 DKD患者的药物治疗     DKD的药物治疗目标主要是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干预模式包括:• 严格的血压控制(<130/80mmHg); • 足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如ACEI或ARB类药物;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 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 高选择性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s-MRA);       这些药物均有较为明确的证据显示可以显著降低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下降的进展,同时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降压药物治疗建议】    对于DKD伴有蛋白尿患者,强化降压至<130/80mmHg。 建议:• 强烈推荐糖尿病伴高血压或出现蛋白尿患者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缓慢增加至最大可耐受剂量,以降低蛋白尿水平和延缓肾功能下降的进展,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 不建议ACEI、ARB或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之间进行任何联合治疗; • 2型糖尿病患者eGFR≥25ml·min-1·(1.73m2)-1、血钾水平正常、UACR≥30mg/g、ACEI/ARB已达最大耐受剂量时,推荐应用对肾脏和心血管有益的ns-MRA(如非奈利酮)治疗。 【降糖药物治疗建议】      推荐DKD患者eGFR≥30ml·min-1·(1.73m2)-1并且伴有白蛋白尿时使用SGLT2i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下降的进展,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DKD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SGLT2i血糖仍未达标或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时,推荐使用具有延缓DKD进展证据的GLP-1RA,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肾脏事件。 血脂与肥胖的管理       DKD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1次血脂。可根据ASCVD的风险等级,推荐LDL-C的降脂目标以及他汀类药物强度的选择药物。若胆固醇仍不能达标,则联合其他降脂药物(如依折麦布)。LDL-C达标后,甘油三酯水平仍高,可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选用贝特类药物。        如果空腹甘油三酯≥5.7mmol/L,为预防急性胰腺炎,首先使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接受降脂治疗4-12周后检查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方式、血脂改变的情况,通过复查血脂了解患者对降脂药的反应,及早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需要每3-12个月重复1次。       体重管理是DKD治疗的重要环节,超重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短期减重目标为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对于已经实现短期目标的患者,应进一步制定长期(例如1年)综合减重计划。体重管理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干预、使用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代谢手术等综合手段实现。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理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2):146-157;DOI:10.3760/cma.j.cn114798-20221101-01037

俞一飞 2023-08-07阅读量5498

科学健康减肥知识,这些你知道...

病请描述:       肥胖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那么减肥也成为当前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1.肥胖是一种慢性病     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按照疾病类型可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      原发性肥胖症又称单纯性肥胖,无明确内分泌异常;继发性肥胖症是由于某些疾病因素引起的,属于病理性肥胖,有明确内分泌、代谢病病因。 2.减肥无捷径,平衡是关键     肥胖不是一顿饭吃出来,减肥也不能一口气瘦下来。有人通过节食或断食来快速减肥,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往往会导致体重迅速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的体重。此外,快速减肥还有可能导致皮肤松弛、月经不调等问题,甚至肝肾功能受到损伤,对身体造成危害。       吃动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吃动平衡,就是在饮食与运动之间找到平衡点,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各个年龄段(2岁以上)人群都应该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3.除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增肌也有助于减肥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身体肌肉量会下降,更容易积累更多的脂肪。如果减肥时不进行力量训练,那么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还会损失身体肌肉质量,导致减肥效果大打折扣。身体在燃烧脂肪时需要氧气,而在进行力量训练后长达两天的时间内,身体中基础代谢率都处在较高水平,从而消耗了更多脂肪。       建议成年人每周做一些有氧活动之外,还应进行中等强度或更高强度肌肉强化活动,锻炼所有主要肌肉群,建议每周2天或2天以上。 4.戒糖减肥不可取,减糖应从厨房开始     任何形式能量过量摄入均会导致肥胖,单纯把肥胖成因归结到糖身上是不正确的。糖不是健康的敌人,而是人体必须的重要营养素,也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大脑几乎只能利用葡萄糖来供能,如果完全不摄取糖分或淀粉类食物,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脱发、产生皱纹、以及情绪低落,甚至伤害到神经系统。       只要人体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保持平衡,适量吃糖并不会导致肥胖。但对于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过多摄入糖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减少糖的摄入。      关于减糖,控制好家庭、食堂、餐厅厨房中糖使用量才是关键。对于有减糖需求的人来说,建议逐渐减少烹饪过程中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达到减糖的目的。 5.甜味剂不是减肥药,不能帮助人们减肥    市场上有很多使用甜味剂代替糖的低糖、无糖食品和饮料,为需要减糖和控糖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实际上,无糖食品并不代表没有热量,有些无糖食品虽然用甜味剂代替了糖,可食物的其它成分还是有能量,吃太多同样会导致能量摄入过量,容易引起体重增加。     减肥还是应当通过控制总能量摄入和适量锻炼,这样才能有效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你有减肥或者控制体重的意愿并付诸行动,甜味剂作为一个辅助工具是可以帮助你更好控制能量摄入的,但如果指望甜味剂能帮助减肥,而不去改变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那一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俞一飞 2023-07-24阅读量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