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内分泌科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内容
病请描述: 头晕/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常见的眩晕类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阵发症等。其中后循环缺血值得警惕,如果延误救治可进展为脑梗死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中风)。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漏诊率约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2.5倍,有时难以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以致死亡率、致残率相对偏高。 “中风的典型症状多为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典型症状’不是‘规定症状’”。席刚明教授提醒,中风症状有多种多样,如突发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定向障碍,意识混乱和记忆障碍等,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仔细识别。▲ 头晕/眩晕要警惕后循环缺血 六旬男子频繁头晕,最终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上观新闻》2024年7月21日报道,61岁的董先生于三周前突然出现头晕。本以为是劳累所致,但休息过后头晕非但没有缓解,还逐渐出现了头重脚轻、走路摇晃等症状,随即被家属送至当地医院就诊。 医生接诊后考虑到董先生有2型糖尿病病史,日常控制血糖欠佳、尿酮体阳性,故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脑急性缺血可能,收治入院后积极对症治疗。可董先生糖尿病酮症明显好转后,头晕症状却并未缓解,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了,医生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出现了急性脑梗死。最终,经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较为隐匿 席刚明教授介绍,后循环系统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上段脊髓等重要结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栓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是卒中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复视、呕吐、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口周、面部、肢体麻木等。详细的病史(症状、发病经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步态测试、视野测试、平衡测试、共济失调测试)等对早期识别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尤为重要;MRI-DWI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检查,但检查时间长为其局限性。CTA-CTP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有较高敏感性,为急诊筛查首选,但确诊仍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 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 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后循环缺血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如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管阻塞,可能需要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供,这通常是最后的选择。 其中,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席刚明教授提醒,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且颅内血管代偿不佳,建议及早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彻底改善颅内血供,预防脑梗死发生。▲ 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一位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 席刚明教授表示,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和冠状动脉疾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或者有吸烟史,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都需要格外关注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盐、高糖、高油的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也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当然,如果你已经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疾病或周围血管病,那就需要及时监测病情,接受药物治疗,以避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另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也是提早发现该病情的有效手段。 最后,席刚明教授提醒,当生活中频繁出现,头晕、恶心、黑曚、走路不稳等,万万不可大意,盲目服用药物可能使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脉通神经科、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4-18阅读量133
病请描述: 宁夏65岁的江先生(化名),一年前出现小便失禁,排尿困难,伴有尿急尿频,夜尿6次左右,以及便秘、发热现象,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排尿困难的问题,避免肾脏损伤,江先生在当地医院进行留置导尿治疗、口服药物(坦索罗辛、非那雄胺等)症状稍微改善。但是一个月前排尿困难加重,经多方打听后,江先生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盆底疾病与神经调控中心李旭东教授门诊就诊。 经过尿动力、盆底B超、残余尿量、影像学等检查评估,江先生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前列腺增生、2型糖尿病。由于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为了尽快解决排尿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于患者本人以及其家属详细谈论后,决定对其进行“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肉毒素注射”综合治疗,来改善排尿障碍等问题趋于正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骶神经调控联合治疗解决了排尿排便困难、尿频尿急及夜尿的问题 骶神经调控手术能够降低膀胱的过度活动,改善尿频尿急、尿失禁及夜尿问题;减少膀胱的纤维化,同时能降低膀胱的储尿压,使尿道的阻力降低。括约肌肉毒素注射术,是将肉毒素打在膀胱括约肌上,张力就会变低,使尿的时候好尿,以及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来治疗梗阻问题,这三种方法联合有效改善他的症状及保护肾脏。 一期治疗出院后,江先生经过观察,排尿排便困难、尿频尿急及夜尿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对于治疗效果他非常满意,随后进行二期手术。 骶神经调控是一个微创、效果很好的治疗方法,骶神经调控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是一种植入人体内长期使用的电调节治疗手段,该手术将特定电刺激施加于特定骶神经来抑制和兴奋神经通路调节异常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或肛门括约肌以及盆底骶神经支配的靶器官功能,从而起到治疗效果的一种神经调控技术。 SNM在泌尿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非梗阻性尿潴留、神经源性膀胱及间质性膀胱炎等疾病。 SNM治疗具有微创、可逆、可调、安全等特点,分为一期测试和二期手术两部分,第一阶段:骶神经调控电极植人术,术后进行体外测试体验;第二阶段:骶神经永久刺激器植入术。
李旭东 2025-01-22阅读量1278
病请描述: 新手父母都知道,备孕前要补充叶酸,戒烟戒酒等。但备孕期间只注意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够的。本文给您科普一下女性的甲状腺与生育的关系。 卵巢中的上皮细胞、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都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和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1,TRα2a和TRβ1。在卵泡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这些受体蛋白的表达量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3,T4)分别由垂体和甲状腺分泌。通过这样的方式,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对胎盘和子宫内膜的作用,在受精卵植入和胎儿早期发育过程中起着直接的作用[1]。从一些观察性研究看,不孕症在Graves病(52.3%)和桥本病(47%)的妇女中很常见,尤其年轻时(低于35岁)时被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女性,生育率更加受影响[2]。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甲状腺的重要性凸显,近期我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首次将甲状腺功能检测列为和血糖血脂等同等重要的检查项目。 哪些女性是罹患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呢?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疾病家族史。②有1型糖尿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病史:包括白癜风、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③甲状腺手术史和/或同位素治疗史或头颈部放射治疗史。④既往有甲亢、甲减疾病史或目前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症状或体征。⑤体检发现甲状腺肿,或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⑥流产史、早产史、不孕史,或多胎妊娠史(≥2)。⑦肥胖症(体重指数>40kg/m2),⑧服用胺碘酮或锂制剂或近期碘造影剂暴露,中重度碘缺乏地区居住史[3]。 已经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女性准备怀孕怎么办?甲状腺素T4对胎儿脑发育至关重要,妊娠期间胎儿脑组织中大部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由母体的T4转化而来。甲状腺激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低。已患Graves'病甲亢的妇女最好在甲状腺功能控制至正常并平稳后妊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状态与妊娠结局直接相关。对妈妈而言,甲亢控制不良与流产、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死产、甲状腺危象及妊娠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对宝宝而言,胎儿暴露于过多的母体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导致远期患癫痫和神经行为异常的疾病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妊娠期母体甲状腺素缺乏导致后代的神经智力发育受损。妊娠期未充分治疗的临床甲减会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流产等,甚至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已患临床甲减的妇女需先调整LT4剂量,将血清TSH控制在正常参考范围下限~2.5mU/L水平后再计划妊娠。特别提醒:孕前已患有甲减服用LT4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怀孕后应及时复查甲状腺功能。对于曾因甲状腺癌者应用放射性碘同位素治疗的患者,女性需6个月,男性患者需120天后再备孕,因为放射性碘治疗后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也无法避免其对精子发生的影响。当然,妊娠期临床甲减女性,也不需过度担心,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母亲患病同时接受有效治疗以后还会危害胎儿智力发育,产后胎儿也不需要任何额外的监测措施。 孕前患有甲状腺结节的女性需要注意哪些情况?20到39岁妇女最常见的癌症是甲状腺癌,所以,孕前有条件的情况下,做甲状腺B超检查是合适的[4]。妊娠妇女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3%~21%,且随妊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甲状腺癌在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4.4/10万。在中国的研究中发现妊娠可能会引起的甲状腺结节大小的增加以及新甲状腺结节形成有关,但多发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并不相关。所有妊娠期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都要详细询问病史、完善体格检查、甲状腺功能的测定和做颈部超声检查。怀孕期间发现的甲状腺结节,不需要过度紧张,甲状腺细针穿刺是妊娠期一项非常安全的诊断方法。甲状腺细针穿刺(FNA)可以在妊娠期任何时段进行。如果甲状腺结节细胞学检查为良性,妊娠期不需要特殊的监测。必须强调:妊娠期间禁用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 妊娠期间发现了甲状腺癌怎么办?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妊娠早期发现的乳头状甲状腺癌应该进行超声监测。每3个月复查甲状腺超声监测肿瘤的增长速度。如果妊娠中期结节仍然保持稳定,或者是在妊娠后半期发现的结节,手术或许可以推迟到产后。如超声监测在妊娠24~26周前肿瘤增大明显(体积增加50%、直径增加20%)、或存在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应行手术治疗。甲状腺手术可以在妊娠第4~6个月进行。 临床甲减与女性不孕相关吗?临床甲减会增加不孕的风险,但亚临床甲减与不孕没有相关性。在中国的研究显示:对接受辅助生殖的亚临床甲减妇女,经过LT4治疗后,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较低的流产率和较高的活产率。因此,对接受辅助生殖的亚临床甲减妇女推荐应用LT4治疗。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可减少TSH>4mU/L患者的流产风险,对TSH≥2.5~4mU/L的患者则并无影响[5]。但是,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进行辅助生殖的不孕妇女,应用LT4改善辅助生殖结局的证据不足。 怀孕期间食用无碘盐好还是加碘盐好?妊娠妇女轻中度碘缺乏发生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疾病的危险性增高,严重碘缺乏可以引起流产、死胎以及出生后婴儿死亡率增加。胎儿轻、中度碘缺乏与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多动症相关。因此,我国推荐备孕、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每天要保证摄碘至少250μg。如果每天食用加碘盐,妊娠期不用额外补充碘剂,推荐适当增加紫菜、海带等富碘食物。但是,如果不食用含碘盐,妊娠期每天需要额外补碘150μg。补碘形式以碘化钾为宜(或者含相同剂量碘化钾的复合维生素),开始补充的最佳时间是孕前至少3个月。特别提醒:我国目前普遍推行食盐加碘策略,每个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碘盐浓度。因此建议孕妇食用当地出产的加碘盐。 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妊娠妇女补硒治疗有益吗? 一些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女性,长期服用硒酵母片。然而,一项在英国轻度碘缺乏地区的孕妇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发现给予硒60μg/天并未影响TPO-Ab的浓度或TPO-Ab的阳性率。此外长期硒治疗可能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此权衡利弊,中国指南当前不支持TPO-Ab阳性的妇女妊娠期常规补硒。 最后,提醒宝妈,产后也不能忽略甲状腺。如果产后出现心慌,明显消瘦,抑郁失眠,警惕产后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患病率为8.1%(1.1%~16.7%)[6]。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妇女是产后甲状腺炎的高危人群,例如1型糖尿病、慢性病毒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Graves病史。产后甲状腺炎也可能发生永久性甲减。永久性甲减的危险因素与TPO-AB抗体滴度、多产、甲状腺超声显示混合回声、产妇年龄及自然流产史等有关。所以,一旦发生了产后甲状腺炎,后续应当每年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 参考文献: 1.AghajanovaL,Stavreus-EversA,LindebergM,etal.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receptorandthyroidhormonereceptorsareinvolvedinhumanendometrialphysiology.FertilSteril 2011Jan;.95(1):230-7,237.e1-2. 2.AlessandraQuintino-Moro,DeniseEZantut-Wittmann,MarcosTambasciaetal..HighPrevalenceofInfertilityamongWomenwithGraves'DiseaseandHashimoto'sThyroiditis.IntJEndocrinol2014:2014:982705. 3.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9年8月第35卷第8期ChinJEndocrinolMetab.August2019,Vol.35,No.8 4.DosiouC.ThyroidandFertility:RecentAdvances.Thyroid. Volume30,Number4,2020 5.PeterNTaylor,CarolineMinassian,AnisRehman,etal.TSHlevelsandriskofmiscarriageinwomenonlong-termlevothyroxine:acommunity-basedstudy.JClinEndocrinolMetab.2014Oct;99(10):3895-902. 6.WandaKNicholson,KarenARobinson,RobertCSmallridge,etal.Prevalenceofpostpartumthyroiddysfunction:aquantitativereview.Thyroid.2006Jun;16(6):573-82.
李雪松 2025-01-07阅读量1740
病请描述: 每年的11月14日,我们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健康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它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1991年共同发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受到严重损害。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从糖尿病类型来看,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 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表示,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脑卒中就是其中之一,俗称“中风”,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 血糖控制不好,中风风险增加 中风具体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血糖管不好,大脑很受伤。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卒中则是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会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一项对102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与无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2.3倍,发生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1.6倍。这种强烈的关联不仅与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有关,还与疾病的预后和功能状态有关。2022年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涉及约83.8万患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每3例中就有1例合并或可能合并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发生中风的风险高呢?张静波主任指出,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壁变薄、硬化和狭窄,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糖尿病还会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也容易受到损伤,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进而增加跌倒和外伤的风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头部外伤,就有可能引发中风。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也比非糖尿病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住院时间更长,再次中风以及死亡的风险更高。 所有糖尿病致死原因中,脑血管疾病约占15%。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做好血糖管理,提前了解中风相关信息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血糖,注重心脑血管问题! ▲ 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把握4.5小时“黄金时间窗” 降低卒中致残致死率 脑卒中一旦发病,具有危、急、重的特点,时间就是大脑,就是生命,在患者发病后,早期救治,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耽误。“临床上治疗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大脑,每早开始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患者约190万个脑细胞,患者获益也就越大。”张静波主任说道。 针对占脑卒中发病率7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在时间窗内(4.5小时),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或脑动脉机械取栓治疗,以挽救位于缺血半暗带里濒临死亡的脑细胞,从而大幅度减少脑梗死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 治疗脑卒中,把握4.5小时“黄金时间窗” 牢记“中风120”,快速识别脑卒中 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或瘫痪,通常是一侧身体。此外,还有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或失去知觉等。 为了更快速、简单识别,中风主要症状可以概括为: “1”代表:看“1”张脸,脸上是否会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的表现; “2”代表:查“2”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 “0”代表:(聆)听语言,是否会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 “中风120” 对照上图自查,只要有其中一项表现,就应赶快拨打120急救,尽快送至具备脑卒中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千万不要错过脑卒中急救的4.5小时“黄金时间窗”。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中风? 01、控制好血糖 要遵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好血糖,定期做好血糖监测。 02、做好其他治疗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增加中风风险,要遵医嘱做好降压、调脂、抗栓、减肥等治疗。 03、改善生活方式 “管住嘴,迈开腿”。每天要做适量的运动,如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饮食方面要减少总热量,多选低升糖指数(GI)饮食,少吃油脂,低盐,主食多些粗杂粮,多吃蔬菜。 进餐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更利于血糖稳定。此外,戒烟、限酒,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 04、定期做好复查 中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复查,普通病人3个月一次,接受药物干预的病人则每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具体可遵医嘱定期做好复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条件。 文章部分来源:健康时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千龙网、上海黄浦、大象新闻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1-15阅读量2929
病请描述:代谢综合症(Met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包括高血压、向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代谢异常的症候群,也就是俗称的三高,几种症状往往联合出现。代谢综合征目前被认为是全身各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共同基础,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痛风,中风或脑梗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代谢综合症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和症状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联。 首先,代谢综合症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和发展。例如,代谢综合症中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可能促进前列腺细胞的增殖。此外,代谢综合症相关的慢性炎症状态也可能与前列腺增生有关。研究表明,代谢综合症患者体内的高胰岛素状态可促进血清游离IGF的分泌,从而促进良性前列腺增生。 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制中,代谢综合症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研究发现,代谢综合症与前列腺体积增大、前列腺增长速度升高、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升高有关。此外,代谢综合症还与前列腺增生临床进展风险的预测因子有关,可能加速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进展速度。 一般来讲,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异常,往往伴随着患者的前列腺生长较其他人更快。当年龄到达60岁以上时,此类患者往往前列腺体积更大,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的症状更重,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效果也较正常人为差。 在治疗方面,针对代谢综合症的管理可能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例如,通过改善代谢综合症的症状,如降低体重、控制血糖和血压,可能有助于减缓前列腺增生的进展。此外,一些药物如二甲双胍,能够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当与前列腺增生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代谢综合症患者来说,饮食控制是管理病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针对代谢综合症患者的饮食建议: 1. 均衡饮食:确保饮食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健康脂肪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减少精制糖和简单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白面包、糕点和含糖饮料。 2. 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增加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3. 控制热量摄入: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代谢综合症患者,减少热量摄入以实现体重减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减少食物分量和避免高热量零食来控制热量摄入。 4. 健康脂肪: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油、坚果和种子。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这些通常存在于加工食品、快餐和烘焙食品中。 5. 控制盐分摄入:减少盐分摄入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建议减少加工食品和外卖食品的摄入,因为它们通常含有较高的钠。 6. 适量蛋白质:选择高质量的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和低脂乳制品。适量摄入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并控制饥饿感。 7.限制酒精:过量饮酒会增加肝脏负担,影响血糖控制,并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建议限制酒精摄入或完全避免。 8. 定时进食: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9. 避免高糖食品:减少含糖食品和饮料的摄入,如糖果、蛋糕、甜饮料等,这些会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 通过遵循这些饮食建议,代谢综合症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代谢综合症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病和治疗存在密切关系。对于合并代谢综合症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综合管理代谢综合症和前列腺增生,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建议采取多因素干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以控制代谢综合症的相关指标,从而可能减缓前列腺增生的进展。
阴雷 2024-11-11阅读量2245
病请描述: “除了冬天干燥有点瘙痒外,也没有什么不适,但在网上看了挺多文章的,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考虑,我想早点处理,再加上我还有2型糖尿病,也怕后面烂腿”。 52岁的陈大哥,在我的诊室说起这番话的时候,我还是挺欣慰的。 陈大哥除了腿部血管凸起明显,血管压力很大外,脚踝区皮肤颜色比较晦暗,腿部已经出现瘙痒,这是静脉曲张4级的症状。 门诊中,我也碰到不少多患者因为瘙痒反复抓挠引起皮肤破溃,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越抓越痒,越痒越抓,抠流血了才舒服些”,不得不来医院治疗。 而且,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存在感觉异常,通常无法感觉到外界损伤,如蚊虫叮咬、皮肤伤口。抓破之后,伤口也难以愈合。反复抓挠容易并发感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拖到后期更难治愈。 因此,像陈大哥这种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的情况,早点手术治疗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我在别的医院也看过,但都是传统开刀手术,要把血管抽剥出来,我在网上看了你很多文章,现在做微创是怎么做的?”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对治疗疾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口小、低疼痛、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传统的静脉曲张开刀手术,需要把大隐静脉抽剥出来,一条腿可能需要开十几二十个刀口,创伤非常大,术后恢复的时间也比较久,需要卧床半个月到一个月,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而联合微创全程在USG仪器引导下,精准处理病变血管,不需要抽剥血管,不会造成肌肉或神经的损伤从而影响走路。术中采用的局麻+定点神经阻滞,也不需要上尿管,更加的舒适,成为越来越多的静脉曲张的首选。 “那做完手术以后可以打球吗?”原来陈大哥平时喜欢打网球,队友总开玩笑说“打球姿势很不错,但腿难看”,这也是促使他想早点手术的原因。 “可以的,静脉曲张术后鼓励运动,你这个休息一周后,可以打球,但注意穿上医用弹力袜”我笑着嘱咐道。 当天下午,我为陈大哥进行了联合微创手术。手术很顺利,第二天早上他已经可以正常下地走路,除所有的静脉血管鼓包消失外,腿上的肿胀感也有所减轻,换完药之后就直接办理了出院。 #USG腔内联合微创术##男性静脉曲张不上尿管#
钟若雷 2024-10-24阅读量1385
病请描述:打鼾,也就是鼾症,是睡眠中因空气在呼吸道狭窄或部分堵塞,引起喉咙和软组织振动发出的声音。肥胖人群更容易打鼾,因为他们颈部和喉部区域可能积聚额外脂肪组织,致使呼吸道变窄。而这往往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表现,它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常见症状之一。 要知道,打鼾只是症状,睡眠呼吸暂停可是一种疾病名称,其全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严重的睡眠障碍,主要有三种类型。 01 其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与肥胖紧密相关。在这种情况下,睡眠中呼吸道会反复部分或完全堵塞,导致呼吸暂停。患者可能停止呼吸几秒钟甚至几分钟,然后醒来,进而出现打鼾和间断睡眠。 02其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与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及呼吸肌肉信号传递有关。虽然肥胖可能增加其风险,但更多是与心衰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03其三,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是前两者的混合类型。 睡眠呼吸暂停危害可不小,可能导致昼间疲劳、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健康问题,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减肥和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肥胖相关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状。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机器等治疗方法,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睡眠质量。如果怀疑自己或身边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一定要咨询医生,获取专业评估和治疗建议。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董志勇 2024-10-17阅读量2546
病请描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免疫介导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银屑病的诊疗,提高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23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本文将详细解读该指南的核心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文 | 刘驰 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银屑病的遗传倾向非常显著,研究显示,大约31.26%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67.04%和46.59%。当父母一方患有银屑病时,子女的发病率约为2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银屑病,子女的发病率则高达65%。双胞胎研究也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为65%至72%,而异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则为15%至30%。 在遗传研究方面,HLA-C06:02位点与银屑病的发病关联性最为显著。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团队发现了38个银屑病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占全球已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的38%。目前,已确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超过80个,包括IL-12B、IL-23R、IL-17A、TNFAIP3等。脓疱型银屑病与IL-36基因位点相关,而银屑病关节炎(PsA)则与HLA-B27位点相关。 0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加重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点滴状银屑病常与咽部急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精神紧张、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创伤如手术、烫伤或擦伤可能诱发同形反应,使受损部位发生银屑病。 03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的异常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机制。T细胞、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TNF-α、IL-17、IL-22等细胞因子,形成炎症循环,导致银屑病的特征性皮损。IL-23和Th17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IL-23可促进Th17细胞分泌IL-17,而IL-17A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关系最为密切。此外,IL-17A还可通过激活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TAT1)和STAT3通路,促进角蛋白K17的表达。 银屑病的诊断与分型 银屑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皮肤病理特征。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01 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银屑病病例的80%至90%。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 02 脓疱型银屑病 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临床少见但严重的银屑病类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及无菌性脓疱,常伴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症状。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跖部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小脓疱。 03 红皮病型银屑病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重症银屑病类型,患者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可超过90%体表面积。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 04 银屑病关节炎(PsA) PsA患者除了皮肤表现外,关节也受到影响。大约30%的银屑病患者会发展为PsA,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晨僵以及关节活动受限。根据是否存在关节病变,结合皮损情况,诊断PsA。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估: 01 PASI(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 PASI是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最常用指标。PASI评分根据皮损的面积、红斑、鳞屑和浸润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从0到72分。 02 BSA(皮损体表面积) BSA通过估算皮损面积占全身表面积的百分比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单个手掌及手指屈侧面积定义为1%体表面积。 03 PGA(医生整体评价) PGA根据红斑、鳞屑和斑块浸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分,从无症状(0分)到极重症(5分)进行分类,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04 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LQI用于评估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值范围为0到3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受影响越大。指南强调治疗不仅要改善皮损,还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银屑病的治疗选择 01 外用治疗 外用治疗是轻度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指南推荐使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他卡西醇,以及弱效至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软膏和糠酸莫米松软膏。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和鳞屑,并在长期使用中相对安全。 02 光疗 光疗特别是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被推荐用于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患者。研究表明,NB-UVB疗效较广谱中波紫外线(BB-UVB)更为显著,且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03 系统治疗 中重度银屑病或外用治疗无效的患者,系统治疗是主要选择。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维A酸类药物(如阿维A酸)、托法替布等。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对传统系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生物制剂。 04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近年来银屑病治疗的重大进展,主要靶向TNF-α、IL-17和IL-23等细胞因子。阿达木单抗(抗TNF-α单抗)、司库奇尤单抗(抗IL-17A单抗)和乌司奴单抗(抗IL-12/23单抗)均已被证明在改善银屑病皮损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银屑病的共病管理 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常伴有多种共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指南详细列出了各类共病的管理策略。 01 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重度银屑病患者。常见的心血管共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指南建议,银屑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状况,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治疗药物时,如TNF-α抑制剂。 02 代谢性疾病 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肥胖有密切关联。银屑病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69倍。研究显示,肥胖是银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体重指数(BMI)与银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指南建议在治疗银屑病的同时,应积极管理代谢性疾病。 03 精神心理疾病 银屑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与银屑病的外观影响和慢性病程密切相关。精神抑郁可能通过炎症通路加重银屑病的病情。指南建议对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并在必要时转诊至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04 慢性肾脏疾病 严重银屑病患者罹患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时,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应定期监测肾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特别提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融合了中医诊治银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01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银屑病强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湿热内蕴证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中药方剂;对于血瘀阻滞证患者,可使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02 中药的外用与内服结合 中药的外用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局部症状,如炎症和瘙痒,而内服中药则有助于整体调理,预防复发。指南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本指南在继承以往版本的基础上,结合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的诊疗建议。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遵循指南不仅能提高银屑病的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7):573-625. DOI:10.35541/cjd.20220839.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637
病请描述:糖根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我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居世界第一,患者数量超过1.4亿,大约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DR患者。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盲和低视力,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l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过程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底片”:眼部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是脑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向眼球内延伸出的一块富含神经和血管网的组织,神经细胞负责接收并处理外界光信号,产生视觉,血管网组织为神经细胞输送营养元素和氧,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的工作。视网膜就像胶片照相机的底片一样,清晰健康的“底片“保证我们看清这个花花世界。黄斑是视网膜的一个部分,处于“底片“的中心位置,富含高密度的视锥细胞,负责形成70%的视力,色觉,各种精细视觉。根据2022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DR被定义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细胞的双重病变,相当于视觉的底片提前曝光或长了霉点,再也无法拍出清晰的照片。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进展的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2003年至今,以是否出现异常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非增殖期(分为轻中重),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增殖膜,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可同时出现黄斑水液积聚增多,回流受阻,导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称之为黄斑水肿。病变发展可出现黄斑旁毛细血管病变和闭塞,导致黄斑内的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出现黄斑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四大原因:黄斑水肿,黄斑缺血,新生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视网膜脱离。l 诊断糖尿病后眼底检查是防盲“标配“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难以自我发现:在患病20年内,1型糖尿病患者、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从血糖升高到视网膜发生早期的病变,再到发生黄斑病变甚至新生血管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引起患者自觉症状就诊,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好消息是该病可预防和干预的时间窗较长,早期治疗可以挽回视力损失,但坏消息是该病不通过筛查,难以在早期自我发现,很多糖友掉以轻心,甚至错过了治疗时机而致盲。另外,糖尿病本身发病隐匿,很多患者在血糖升高几年以后才被发现是糖尿病,确诊糖尿病当时就可能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好比水下的冰山积聚,最终突破了海平面而被发现冰山的一角,其实水面下的冰山的体积要庞大得多。l 糖友眼底检查攻略筛查人群和时间点:根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制作并补充1型糖尿病(12岁前发病者)自 12岁 起每年筛查眼底1型糖尿病(12岁 之后发病者)起病5年内筛查, 之后应每年随诊1次注意以视力损害为首要症状就诊,发现DR以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该积极治疗2. 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根据眼底表现确定频率糖尿病合并妊娠(在怀孕前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或第1次产检时筛查, 妊娠后每3个月 筛查, 产后1年时筛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统一认识1.有糖尿病无DR无眼底表现至少每1~2年复查1次查眼底的方式:无创眼底照相(广角优于标准)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可联合血管OCT),对于部分无法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时,需要眼底荧光造影。2.轻度非增殖期患者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每6~12个月复查1次3.中度非增殖期糖网患者4.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 视 网 膜 病 变 , 可 合并 视 网 膜 出 血 、 渗 出 和(或) 棉绒斑每3~6个月复查1次5.重度非增殖期患者每一象限视网膜内出 血≥20个出 血点,或者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 珠样” 改变, 或者至少1个象限存在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3个月 重度非增殖期糖网病,多处出血,渗出,黄斑区水肿6.增殖期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或 伴 视 网 膜 前 积 血 或 玻 璃 体 积 血 ,纤维血管膜,牵拉性视网 膜脱离。1个月增殖期糖网,玻璃体积血 增殖期糖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7.合并有黄斑水肿黄斑视网膜增厚伴有硬性渗出1-3个月一旦视力≤0.7(20/30或4.8) 或者患者出现突发的视力下降以及视物模糊应及时到有眼底病医疗的医院就诊l 眼底检查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的其它全身并发症眼底检查可以无创的,直接的,清晰的看到器官内微血管和神经组织的状况。视网膜微循环的各级小动脉、毛细血管、各级小静脉,与心脑肾皮肤的微小血管有着共同的构造特征,视网膜的神经组织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如果糖友出现了糖网,那提示他大概率也存在着其它重要器官的血管病变,存在着神经系统的损害。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一项评估视网膜病变和全身血管合并症对美国代表性样本中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的研究指出,2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友的全因死亡率是无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糖友的1.4倍,高血压发病风险为1.47倍,肾功能不全发病风险为1.72倍,心血管疾病风险接近2倍。因此,眼底检查可以帮助糖友和其主治医师了解并早期管理糖尿病全身多个并发症的风险,是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总结: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早期病变可筛查,但患者难以自我发现,容易错过治疗时间窗。因此,规范的眼底检查对于糖友眼健康是必须的。2. 眼底检查的频率因糖尿病的分类和糖网病严重程度分期不同。3. 糖友眼底筛查结果可间接提示全身并发症的发病程度。
吕骄 2024-07-18阅读量2164
病请描述:孩子为什么总是瘦不下去?探讨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儿童肥胖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然而,许多家长在帮助孩子减肥的过程中发现,尽管采取了多种方法,孩子的体重仍然难以下降,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探讨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小杰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从小就爱吃甜食和油炸食品,体重一直在增长。尽管他的父母在他八岁时就意识到他的体重问题,并开始控制他的饮食和增加运动量,但小杰的体重却并没有明显下降。相反,他开始出现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健康问题。在带小杰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他患有代谢综合征,这是一个与肥胖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 代谢综合征是指一组代谢异常的综合表现,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问题共同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因为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诱因之一。对于小杰这样的孩子,简单的减肥措施可能并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干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儿童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和危害。小杰的案例中,他的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这意味着他的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除此之外,小杰还出现了高血压和高血脂,这些都是代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为了帮助小杰改善健康状况,医生制定了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量和药物治疗。在饮食方面,医生建议小杰的父母减少他的糖分和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同时,控制总热量的摄入,确保他每天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以实现健康的减重目标。 运动方面,医生建议小杰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不仅可以帮助燃烧多余的脂肪,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为了让运动变得有趣,小杰的父母为他报名了篮球班,这不仅增加了他的运动量,还让他在运动中找到乐趣。 除了饮食和运动,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对于小杰来说,医生为他开了一些药物来控制血压和血糖,并密切监测他的健康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代谢综合征的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小杰的父母在这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严格执行医生的饮食和运动建议,还积极参与小杰的日常生活,鼓励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家庭的共同努力,小杰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体重开始下降,健康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帮助孩子克服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孩子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并坚持下去。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在小杰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代谢综合征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影响,以及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取得的显著效果。这告诉我们,儿童肥胖不仅仅是体重的问题,还涉及到多方面的健康风险。家长在帮助孩子减肥时,不能只关注体重的变化,还应关注整体健康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 总的来说,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家长在帮助孩子减肥的过程中,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通过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肥胖问题,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文中相关人物为化名)
生长发育 2024-07-12阅读量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