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内分泌科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内容
病请描述: 早期胃癌常无症状,有症状者亦非特异。恶心、食欲减退、上腹沉重、隐痛、消瘦常先于其他症状出现,营养不良多因过量失血、蛋白丢失或机械梗阻影响进食所致。部分病人的胃液缺乏(胃氢氯化酸和蛋白酶缺如)或胃酸缺乏可在胃癌发病几年前已存在。 胃癌的营养支持应和手术、放疗、化疗一样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应根据肿瘤部位、病期及是否有胃功能障碍制订相应的饮食指导方案。手术切除的病人部分可发生术后营养障碍--倾倒综合症。进展期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则需给予适宜的饮食调整,病人的任何食物嗜好,除非特别有害的,均应满足,以其舒适为宜。疾病晚期,病人仅能耐受流质饮食,或须依赖胃肠外营养。 胃切除病人可发生营养障碍或体重难于恢复。主要是由于因厌食或倾倒综合症致不当摄食,或进食后吸收不良。病人因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术后难于一次进食大量食物,需培养少量多餐的进食习惯。 胃切除病人常有体重下降,多因对进食害怕或顾虑所致。部分病人进食时伴有症状,可能与进食方式、食物容量及种类有关。 胃手术病人除倾倒综合症和低血糖外,尚可发生吸收不良和脂肪泻。约10%的病人因蠕动加速、胃脂酶丢失或胰胆液分泌不足而伴有典型脂肪泻。因干扰了食物进入小肠和小肠激素及酶的释放,消化能力下降。病人术后可从乳糖耐受转为不耐受,主要因食物转人小肠远端或快速通过小肠近端。 长期吸收不良和限制进食导致贫血、骨质疏松症和某些维生素及矿物质的缺乏。 铁和维生素B12分别导致缺铁性和营养不良性贫血。正常情况下胃酸使复合铁还原,促进其吸收。酸分泌下降、转运过速、铁吸收面积减少或失血均可引起缺铁。胃黏膜减少,内因子产生不足使维生素B12吸收降低;近端小肠或输入袢的细菌过度生长使维生素B12耗竭,因细菌可与宿主竞争利用维生素。因而,胃手术后常须预防性注射维生素B12。 生长抑素常用于减慢排空过速或倾倒综合症病人的胃排空。阿卡波糖(Acarbose),一种α糖苷水解酶抑制剂,原用于2型糖尿病,现用于部分倾倒综合症病人的治疗。阿卡波糖抑制淀粉、蔗糖和麦芽糖的消化与吸收,可缓解与倾倒综合症相关的饮食性高或低血糖症,但可使潜在的慢性胀气和腹泻加重。 胃癌病人术后因进食过少、肠蠕动过速引起腹泻均可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应提供营养成分改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脂肪和蛋白质较碳水化合物更易耐受,因碳水化合物水解为渗透活性物质较慢。单体碳水化合物如乳糖、蔗糖和葡萄糖水解较快,须限制食用;而复合碳水化合物(淀粉)则可食用。因液体很快进入空肠,部分倾倒综合症病人不易耐受,故进餐时应限制液体量或在两餐间进,餐后即刻平卧可减轻症状。纤维素减缓胃肠通过,减慢葡萄糖吸收,降低胰岛素的释放,对减轻倾倒综合症症状有利。饮料、蔬菜和树胶中的食物纤维--果胶可减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肝抗胰岛素物,从而降低胰岛素的反馈性升高,被用于治疗倾倒综合症。应用食物纤维必须注意,因在使用树胶和粘性物时已有几例梗阻病例发生,特别是量大且未足量饮水时。 为避免倾倒综合症的发生、保持适宜的体重及营养状况,应给予中量脂肪(占热卡30-40%)、少量及单体的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占热卡20%)的饮食。牛奶尤其量大时几乎对所有胃术后病人均不耐受,病人对奶酪和酸奶酪中的乳糖较牛奶中的易耐受。食物中的维生素D和钙不足时应额外补充。对有明显乳糖吸收不良的应予市售乳制品。脂肪泻也是一个问题,如配方中脂肪给予中链甘油三脂则较易耐受。 总之,对胃手术后伴有倾倒综合症的病人,其饮食配方应参照食物营养成分表。根据饮食和社会史,每餐饮食均应调整至适合病人。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8763
病请描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什么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任何影响血尿酸生成和/或排泄的因素都可以造成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7 mg/dl),女性≥360μmol/L(6 mg/d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是什么?高尿酸血症是发生痛风的根本原因,也是发生痛风性肾病的病因。尿酸在血液中以尿酸钠的形式运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中尿酸的饱和度为420 μmol/L(7 mg/dl),血尿酸水平长期超过饱和点,就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在软组织和关节部位沉积而导致痛风的发生,表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长期、慢性的痛风反复发作可形成广泛的痛风石,导致关节的破坏和关节畸形。累及肾脏还可以造成痛风性肾病和肾功能不全。绝大多数(90%以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却与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相互作用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肥胖人群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超重和肥胖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4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增加1倍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25.2%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血尿酸水平每增高60μmol/L,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7%。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和肾功能损害。80%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存在高尿酸血症。约25%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存在高尿酸血症,使用噻嗪类降压药物的患者中,有50 %患者存在高尿酸血症,而75%恶性高血压患者均有高尿酸血症。更重要的是,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研究显示,尿酸是普通人群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升高59.5 μmol/L(1mg/dl),男性死亡危险性增加48%,女性增加126%。血尿酸>357μmol/L (6 mg/d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416.5 μmol/L(7 mg/dl)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血尿酸>7.5 mg/dl(433 μmol/L)人群的死亡率是血尿酸<5 mg/dl (303 μmol/L)人群的5倍。如何发现和治疗高尿酸血症?高龄、男性、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痛风史、静坐的生活方式等人群容易发生高尿酸血症,应当注意筛查。常规健康体检也是发现高尿酸血症的重要途径。由于高尿酸血症分为生成过多型、排泄不良型和混合型,针对不同临床类型的治疗存在差异。因此,一旦发现血尿酸水平增高应当做好临床类型的评估。同时由于高尿酸血症与多数代谢异常合并存在,还应当做好相关代谢风险的评估。生活方式的改善是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基础和核心,高尿酸血症病人应当低嘌呤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并控制体重。积极治疗和控制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代谢紊乱,避免使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碱化尿液。同时区分不同的高尿酸血症类型给予抑制尿酸合成或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林寰东 2020-08-23阅读量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