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内分泌科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内容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内容

糖尿病并发症的十大信号,别不...

病请描述:视觉信号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其发病率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当糖尿病患者眼前出现黑影或出现视力下降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一定要检查眼底,排除DR的可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逆转的,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视力、扩瞳查眼底,观察有无糖尿病眼底病变或进展情况,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口腔信号      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口腔问题,如牙龈萎缩、牙周炎、龋齿、口腔黏膜感染(尤其是霉菌感染)、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这些都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钙质流失等有关。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处理。 皮肤信号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皮肤及外阴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皮肤疖肿、毛囊炎、胫前色素斑、糖尿病性水疱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多种皮肤病变,而且病情往往非常顽固,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生溃疡、坏疽,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一旦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专科医生会在评估病友全身情况(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和局部溃疡的性质、面积和深度、有否感染以及下肢缺血程度等多种因素后,需要时做CT、核磁、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并经过多科协商(包括内分泌科、感染内科、骨科、血管外科等)慎重决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 神经信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肢体感觉异常,典型者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针刺感,症状往往两侧对称、远端比近端明显。到了晚期阶段,患者可出现痛觉、触觉及温度觉完全丧失。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建议: 1.所有T2DM患者确诊时和T1DM患者诊断5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B) 2.评估DSPN应包括详细病史,检查温度觉、针刺觉(小纤维功能)、踝反射、压力觉和震动觉(大纤维功能)。(B) 3.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B) 4.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或度洛西汀可作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初始治疗药物。(A) 植物神经信号     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爱出汗,外界气温不高也没怎么活动就大汗淋漓,而且出汗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及上半身,下半身及四肢则基本无汗,这种情况往往提示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经出了问题。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常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这可能存在植物神经病变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高血糖还可能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多表现为排尿困难、小便淋漓、膀胱尿潴留以及张力性尿失禁。 肾脏信号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小便泡沫增多或夜尿增加,这往往提示患者尿蛋白排泄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首次筛查始于 1型糖尿病诊断后5年 2型糖尿病诊断确立后 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 筛查应包括 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正常人UACR<30 ,UACR>300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所以说尿常规蛋白阴性并不能排除早期糖尿病肾病。 血肌酐(计算eGFR):血肌酐能较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受损的情况,但非敏感指标。人体肾脏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肾脏损伤程度占到整个肾脏的一半以上(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于50%)时,才会引起血肌酐升高,所以说体检时血肌酐水平正常并不代表没有肾功能损害。临床上要根据血肌酐水平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价慢性肾脏病(CKD)的分期情况。 心血管信号  某些糖尿病患者休息状态下心动过速,并且白天与夜间的心率变化不大(固定心率),还有直立性低血压,这些都是由于支配心血管的植物神经受累所致。此外,有些患者还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 性腺信号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血管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性欲减退、阴茎勃起不坚,严重者可发展成完全性阳痿。因此,临床上对于因阳痿前来就诊的患者,应注意化验血糖,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骨骼信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尿糖排泄增加,血液中的钙随尿大量流失;另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而容易引起骨质疏松,患者可有腰酸背痛、驼背等临床表现。 精神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言语行为反常、神志不清、嗜睡等症状时,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了严重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低血糖时,往往没有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典型症状,而是突出表现为言行举止反常,有时甚至被误诊为“精神病”。

俞一飞 2022-05-21阅读量1.0万

关于使用胰岛素的10个常识

病请描述:一、胰岛素有什么好处?        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开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大门,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胰岛素不足,没有钥匙则葡萄糖无法利用,因此需要补充胰岛素。 二、胰岛素该怎么保存? 1、未开启的胰岛素于冰箱2-8℃冷藏,不可冷冻,使用中的胰岛素在常温下(不超过28℃)可使用28天,无需放于冰箱。 2、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  三、在家里,我该如何自行胰岛素注射? 1、评估:饮食、血糖、部位、皮肤情况及过敏情况,准备好食物方可注射。 2、注射标准9步骤。 ①注射前洗手; ②核对胰岛素类型和注射剂量; ③安装胰岛素笔芯; ④预混胰岛素,需充分混匀; ⑤安装胰岛素注射笔头; ⑥检查注射部位及消毒; ⑦根据胰岛素注射笔针头的长度,明确是否捏皮及进针的角度。5mm针头无需捏皮垂直进针即可; ⑧注射完毕后,针头滞留至少10秒后再拔出; ⑨注射完后立即将针头从注射笔上取下,并丢弃再加盖的硬壳容器中;   四、注射胰岛素部位该如何选择?   推荐的注射部位: 腹部、大腿、臀部和上臂 。 (1)腹部:以耻骨联合以上约1cm,肋缘以下约1cm为腹部边界,脐周2.5cm以外的双侧腹部。同时不能靠近两侧腰部,靠近腰部的位置皮下组织的厚度变薄,容易注射到肌肉。 (2)大腿:双侧大腿外侧的上端1/3的部位;不能靠近膝盖,因为大腿上端外侧的皮下组织较厚,且远离大血管和坐骨神经。 (3)臀部:双侧臀部上端外侧,该部位的皮下组织丰富,肌内注射风险低。 (4)上臂:上臂侧面或后侧部位的中1/3。同样该部位皮下组织较厚。   五、注射胰岛素可以同一个地方吗?     注射部位的上下左右轮换: 1、左边一周,右边一周,部位对称轮换。 2、一次左边,一次右边,部位对称轮换。 3、注射点与注射点之间,距离至少1cm。 4、一个月内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注射点。   六、胰岛素注射有哪些不良反应吗? ①.低血糖反应。 ②.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瘙痒,荨麻疹皮疹。 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七、胰岛素只是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2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使用吗?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终生使用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就需要使用胰岛素。 八、最好的胰岛素是哪种?     没有任何一种胰岛素是降糖效果最佳的这种说法,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才是最佳的,胰岛素的使用方法是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制定的。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吸收速率不受注射部位的影响,可在任何注射部位注射。 短效胰岛素:餐前15~30分钟注射,首选腹部,吸收速度较快。 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不需要快速吸收,首选大腿和臀部注射,吸收速度较慢。 长效胰岛素制剂:固定时间点注射,首选大腿和臀部,其他部位亦可,严防肌内注射以避免严重低血糖。 预混胰岛素制剂:早餐前注射的首选是腹部,可以加快其中短效胰岛素的吸收,便于餐后血糖控制。晚餐前注射的,首选注射部位是臀部或大腿皮下,以延缓中效胰岛素的吸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九、为什么有些初始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初期用胰岛素,后期改为口服降糖药?      初始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使用胰岛素,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抑制了胰岛β的功能,使胰岛素分泌低下,而短期的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会使患者的β细胞功能得到改善,β细胞功能改善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开始使用口服药。 十、为什么饮食、运动、胰岛素剂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      纠正高血糖毒性后胰岛素敏感性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尤其是某些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更易发生低血糖,此时胰岛素应注意根据医生及时减量,或者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        关于胰岛素的知识很多,以上只是一些基础问题,希望以上知识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对于胰岛素有更清晰的认识 。

俞一飞 2022-05-02阅读量9880

甲状腺不好的人,肾功能也会不...

病请描述:甲状腺不好的人,肾功能也会不好!一文讲明白两者间的关系 原创 甲状腺doctor 甲状腺Doctor 2021-03-09 18:59 肾脏是至关重要的器官,在过滤血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甲状腺激素影响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所以甲状腺机能减退或甲状腺机能亢进会影响肾脏健康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篇推文不仅对那些患有甲状腺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人有益,而且对任何患有肾脏疾病的人都很有价值。(文字有点多,请耐心看完) 先谈谈肾功能的一些基本情况。首先,每个肾脏由称为肾单位的过滤单元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一个称为肾小球的过滤器和一个小管。这些结构是肾皮质的一部分,肾皮质是肾脏的外部部分。肾小球过滤你的血液,小管帮助清除毒素,重新吸收离子,水和营养物质,反过来帮助维持血液pH值和电解质的平衡。还有一种叫做集尿管的东西,它重新吸收电解质和水,然后形成尿液。 什么是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的是肾功能的长期丧失。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 甲状腺健康与肾脏健康的关系。 甲状腺激素影响肾脏的发育和生理机能。因此,甲状腺功能障碍可影响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功能、电解质稳态和肾脏结构。同样,肾脏疾病也可对甲状腺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我接下来要做的是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脏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肾脏健康之间的关系。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肾脏健康。 多项病例研究表明,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肌酐升高、肾血流量减少、GFR降低。但这通常不会引起慢性肾病,纠正甲状腺激素失衡通常可使这些指标恢复正常。话虽如此,我确实遇到过一个病例报告,涉及一位75岁的妇女,她因甲状腺功能减退而患有CKD。至于肾功能不全对甲状腺健康的影响,轻度至中度肾功能不全通常不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失衡,虽然很快会讨论慢性肾病会引起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机能亢进与肾脏健康。 甲状腺机能亢进导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与甲状腺亢进患者增加大约18 - 25%,甲状腺激素增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II,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水平。如果你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你做了一个全面的代谢检查你可能会发现肌酐下降。这不仅是由于过滤速度的增加,也是由于肌肉质量的减少。 通常血清钠和钾在综合代谢数据上是正常的,但也有例外,低钾血症比低钠血症更常见。好消息是,尽管有时人们需要重建肌肉(比如负重运动)来增加肌酐,但大多数的不平衡在甲状腺激素水平平衡的情况下会被逆转。 慢性肾病和甲状腺疾病。 现在分析一下慢性肾脏疾病和甲状腺激素失衡之间的关系: 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慢性肾病(CKD)。 最近的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与CKD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高风险相关。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是CKD发展及其进展的一个危险因素。相反的情况似乎也是正确的,因为研究表明,慢性肾病患者中亚临床和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更高。 由于甲状腺激素影响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所以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肾脏健康有负面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怎么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呢? 有几种可能的机制。一种是由于肾脏排泄受损导致碘的滞留。这实际上可能是导致一些CKD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一种机制。此外,CKD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的失调。最后,CKD患者外周血T4到T3的转换可能受损,导致T3水平较低。 当有人患有慢性肾病,T3水平低,TSH水平升高时,许多医生希望通过给予患者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有数据表明,在治疗T3水平低/ TSH升高的患者时需要谨慎,因为这可能导致负氮平衡。 这对于T3水平较低的CKD患者来说有点两难,因为健康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一些CKD病例中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可能并不明智,但解决转换问题的原因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在CKD病例中,一些常见的影响T4向T3转化的因素包括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慢性蛋白营养不良、促炎细胞因子清除减少。 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慢性肾病。 虽然甲状腺机能亢进不会引起CKD,但它会加速CKD的发生。问题是,许多处于CKD早期阶段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有任何肾脏问题。 如果你在患上甲状腺机能亢进之前就有其中一种风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那么你就更有可能患上慢性肾病,这意味着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人更迫切地需要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 慢性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CKD的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当然,对于任何类型的肾脏疾病你都要确保你解决了我之前提到的一些风险因素。不幸的是,这通常是通过药物来完成的,这会进一步给肾脏带来压力。 例如,如果某人有高血压,用药可能是必要的,但这不应该是唯一推荐的治疗方法。同样,如果有人患有2型糖尿病,可以暂时服用二甲双胍等药物,但做其他事情来解决这种疾病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当然,如果有人在吸烟,那么戒烟是唯一的好办法,尽管我知道这并不容易做到。 参考文献: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yroid and Kidney Disease: An Overview of the Evidence.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 2016 Oct; 23(5): 407–415.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ity of thyroid dysfunction and renal function.Clin Endocrinol (Oxf). 2005 Apr;62(4):423-7.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aused by Hypothyroidism.DOI: 10.4103/2225-1243.161438.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subclinical and clinical hypothyroidism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Kidney Int. 2005 Mar;67(3):1047-52.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1.0万

如何实现更早防癌?瑞金专家说...

病请描述:如何实现更早防癌?瑞金专家说,三甲医院专家可做三件事,市民可做三件事     2022-04-19 14:28:08 作者:唐闻佳     我国的癌情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分别占全球的23.7%、30.2%,均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的癌症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总体提高约10个百分点,诊治效果在改善,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癌症诊断治疗方面,还是有非常多的路可以走。”正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沈柏用告诉记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本次防治周的主题定为 “癌症防治早早行动”,多了一个“早”字,给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防治肿瘤,医学专家可做三件事 “对于癌症,我们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简单说就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不让癌症发生;二级预防是早期的诊断和发现;三级预防则是在治疗层面,发生了,早治疗。我们特别愿意关注癌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为这一块做得好,对患者的伤害、对国家的疾病负担都能相应减轻。因此,提倡‘早早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沈柏用教授称。 作为三甲医院管理者、医学专家,沈柏用教授向记者强调,基于这一认识,医学专家的理念也要转变,“大家一直以为,三级甲等医院、大学医院,医生的使命是治疗癌症,为病人做手术、做综合治疗。以我们中心为例,一年要进行1500例胰腺癌手术,但存活率非常低,因为大部分患者发现就是中晚期。这就是提示我们,对三甲医院、大型医院,在癌症防治过程中,除了承担治疗使命,应该做三件事情。” 沈柏用教授分析,第一件事是推广健康理念,做健康科普,这是三甲医院主任和任何一个医生的使命,要告诉老百姓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第二件事,应该有早诊早治的手段,尤其像瑞金医院这样的医院,要将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总结诊断治疗经验作为使命,这其中,非常关键的研究就是早诊早治的有效新手段。要与研究所、实验室、企业一起研发对癌症早期诊断有效的方法,推广这种方法,使广大人群能非常早地发现肿瘤; 第三件事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某位患者是某种肿瘤的高危人群,那么在其健康期就应该纳入健康管理,告知如何保持健康、减少风险的方法,告知肿瘤早期检测的手段。 “每一位从事癌症诊疗的医生,包括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做好三件事,有望更好助力实现中国癌症的早早防治。”沈柏用教授说。 肿瘤不是无迹可寻,市民可做三件事 普通人如何做到“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更好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沈柏用教授建议,每一位市民也可以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从医学专家或其他各类渠道获取科普知识后,要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的健康,譬如在饮食结构中,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不高于1/3,瓜果蔬菜的比例达2/3以上,譬如不吸烟、少喝酒、保持心情开朗,又譬如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管住体重。 第二件事就是定期体检。我国已设有良好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个体对此事还不够关注。建议个人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定期要去医院做一次系统体检,每两年一次胃肠镜检查、每年一次全身的肿瘤指标检查、每年一次腹部CT或B超检查。这些检查普遍已纳入医保。 第三件事也很重要,就是希望每位市民知道自己的风险点在哪里,予以针对性预防。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无迹可寻。比如胰腺癌,是与糖尿病相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比普通人要高7-8倍。胰腺癌也和肥胖有关,与家族中有没有其他人得过胰腺癌有关。 为便于市民系统自查,半年前,沈柏用教授团队曾在安卓手机上推出一款关于胰腺健康的App,做完调查问卷后,用户能知道自己是低风险、中风险还是高风险,知道自己有哪些风险点,然后可在每年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检查。 新型早筛手段进展迅速,市民要重视“自查” 目前,乳腺癌(乳腺钼靶)、宫颈癌(巴氏涂片)、结直肠癌(结肠镜、粪便检测FIT)和肺癌(胸部低剂量螺旋CT)都有推荐的筛查手段。肿瘤指标的全套(检查)包括CA199、CA125、甲胎蛋白、CEA等,都比较成熟了,比如CA199升高了,就提示存在胰腺癌的风险。 沈柏用教授也谈到,面对巨大的癌症早筛需求,还需要开发新的癌症筛查方法,并进行全民普及。对于近年出现的各种新型早检方法,沈柏用教授透露,该团队也发起或参与了多项基于cfDNA甲基化、二代测序、人工智能的新型癌症筛查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 “比如,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液体活检是非常有前途的。任何肿瘤变成癌细胞了,都会在患者的外周血中留下痕迹。人的外周血中的外泌体可以帮助我们更早作出诊断。这也让液体活检成为近年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希望让它成为癌症筛查的有效方法。”沈柏用教授透露,该团队也与燃石医学携手推进临床研究,开发一个针对胰腺癌的试剂盒,适用于胰腺癌的高风险人群,“作为‘胰腺健康’手机自查App 的延续,如果自查为高风险人群,就可以用这个试剂盒来进行检测。未来,融合各类尖端技术的新型检测方式有望进一步解决癌症早诊早治的难题,未来值得期待。” 胰腺癌人称“癌中之王”,治疗进展如何? 沈柏用教授坦言,这依旧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癌症,胰腺癌从发生到死亡,大概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如不及时发现,可能就已经失去了存活下去的机会。非常要命的是,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在上海发展到了50/10万。 “胰腺癌发生发展一大因素是饮食结构、年龄,活得越久越容易得,吃得越好越容易得。怎样有所防范?我们在胰腺健康App里推出了一系列科普知识,希望大家花点时间去看看,如果经App自测为风险人群,那么,你要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现阶段可以去医院做肿瘤指标检测、上腹部CT,与此同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包括饮食结构。”沈柏用教授强调。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1.0万

糖尿病会“传染”?一人患病,...

病请描述: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朋友或者邻居,常有父子患者、夫妻患者、甚至一家几口接连被查出了糖尿病。众所周知,糖尿病是没有传染性的。那究竟为什么会一起患病呢?原因主要有两点: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糖尿病不是遗传病,而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流行病学统计表明:糖尿病双亲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比非糖尿病双亲子女高4倍。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的家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共同不良生活方式是患病主因 其实,共同不良生活方式才是家庭“传染”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因为同一家人,从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生活作息,甚至到脾气性格都相似,处在一个共同的家庭环境中互相影响。如果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都偏好重口味、都不常运动,这些都是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 运动习惯、 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全家总动员,6招预防糖尿病1、健康饮食,营养均衡煮菜时,不要为了追求口味,而采用炸、煎、红烧等高油高盐高糖的烹调方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每天每人用油量25g为宜;每人每日摄入食盐的总量应该控制在6g以内,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盐量。推荐健康的烹调方式:炖、清蒸、烩、凉拌、煮、汆、煲。2、每周运动150分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过低的运动强度会使运动效果大打折扣,不过运动需量力而行。可根据自身的感觉来掌握:身体发热、出汗,不至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能说话却不能唱歌,这是较为适宜的运动强度。3、维持合理的体重和腰围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超重及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合理体重:体重指数BMI保持在 18.5~23.9。(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实际体重在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标准体重的±10%内属于正常,大于20%为肥胖,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合理腰围:男性90厘米以下,女性85厘米以下。4、合理作息,保证睡眠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平时上班,每个小时最好要起身活动活动,如喝喝水、上上厕所等。此外,按时作息,并有良好的睡眠,建议成人每天11点之前入睡,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5、做个快乐的人不良情绪会造成血糖的波动,影响身心健康。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平时保持乐观心态,多听听欢快的音乐、看看喜剧等,有助于释放压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6、定期检查定期体检是及时发现糖尿病的有效措施。如果家人患有糖尿病,更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关注我们,有医生、健管师在线指导,您的健康无顾虑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4-11阅读量9358

三成老人患糖尿病!最新权威指...

病请描述: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60 岁)达2.604亿,而让人惊讶的是,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 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总体血糖控制不佳,因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所导致的病死率、病残率较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发布,除了提倡“四早”原则(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还提出了提出饮食管理、运动治疗和自我管理的具体建议,对普通糖尿病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以控制血糖有着积极的意义。 饮食注意事项 饮食搭配 供能营养素应以碳水化合物(50%~55%)为主,宜多选择能量密度高且富含膳食纤维、低升血糖指数的食物,增加蔬菜和适当比例的低糖水果。 蛋白摄入 建议每人每天的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克,以优质蛋白为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年龄相关的肌肉减少等。 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鱼肉、鸡胸肉、瘦猪肉、牛肉、鸡蛋、纯牛奶等。 进餐顺序 1、喝汤 2、吃蔬菜 3、吃肉 4、吃主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先汤菜后主食的进餐顺序,有利于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定期与专业人士沟通,专业的饮食指导可明显降低血糖。 运动注意事项 量力而行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个性化、易于进行和坚持、有增肌作用的全身及肢体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每天运动30~45分钟。 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门球、广播操、运动器械等。 运动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有效,有氧运动一般需要达到最大心率的65%~75%(中等强度);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达到最大心率的75%以上(大强度)效果更好(最大心率=220-年龄),有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餐后适量活动 无行走困难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议每日三餐后适量的近距离活动。可在餐后1~2小时运动,以餐后90分钟开始运动降糖效果最好。 为了预防低血糖,避免在服用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餐之前运动。 注意安全 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防跌倒、防骨折。 同时,注意8大关节(颈部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多关节、脊柱多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趾多关节)的适度、多方位活动,有助于防跌倒、防骨折。 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 ■  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糖尿病防治知识。 ■  在医生指导下,参与制定并实施有益于控制各项代谢指标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  关注和学习所用治疗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服药时间与起居、进餐的关系,按医嘱整理全天的服药单,认真按时、按量服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  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总体代谢指标检查和并发症及脏器功能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学习心脑血管病变危急情况及低血糖的自我救治方法,降低严重医疗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 ■  老年退行性变化的自我评估和预防,涉及体能(听力、视力、肢体运动)和智能(记忆力、识别能力、运算能力)的维护。 ■  有计划的进行血糖、血压、脉率、体重自我监测并记录,学会分析影响自己血糖变化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找寻(学习探讨或与专科医护人员联系)。 参考资料: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2]健康管理师小王,2022,中国老年糖尿病防治有了新指南!血糖控制、规范用药、饮食运动都有哪些新标准?,2型糖尿病研究所,2022-02 [3]徐乃佳,0%的老年人患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管理 5 大要点一文掌握,内分泌时间,2022-01 [4]佚名,三成老人患糖尿病!老年患者如何控制血糖?,慢病界,2022-02

健康资讯 2022-03-04阅读量9678

糖尿病患者运动禁忌及注意事项

病请描述:运动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运动要讲究时机,不是说任何时候都适合糖尿病人运动的。很多人都以为糖尿病人更适合晨练,这是糖尿病运动的误区之一。   糖尿病人适不适合晨练?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心脑血管并发症,早晨气温较低,糖尿病患者遇冷空气刺激很容易突然发病。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注意。 许多清晨进行锻炼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是空腹锻炼,这样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临床上经常能够见到早晨空腹锻炼而致昏厥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应把清晨到上午9点这段时间作为自己的警戒线,在此时间段内不要急躁、紧张、生气,也不要进行运动锻炼。 另外,清晨的空气污染最为严重,此时锻炼,随着呼吸的加深和加快,灰尘、污物、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抗病能力差,极易造成气管和肺部的感染而加重病情。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不宜晨练,最好能将锻炼的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   糖尿病运动疗法有什么禁忌?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糖尿病病人如果不按病情需要盲目运动,也会带来坏处。在下列情况不适宜运动: 1.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如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等。 2.糖尿病肾病有大量蛋白尿者,剧烈运动会增加尿蛋白滤出,加重病情。 3.糖尿病合并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剧烈运动会加重眼底出血。 4.有其他合并症,如高血压未控制者、有明显的心功能不全或严重的心律失常者、心肌梗死等,应暂停运动疗法。 5.血糖未得到控制的患者(血糖超过16.7mm0l/L)或血糖不稳定者。 6.空腹时不要进行体育锻炼。 7.在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候不宜进行体育锻炼(根据具体应用胰岛素种类确定)。如果参加体育锻炼,必须掌握好临时加餐的方法,以防止低血糖反应。在注射胰岛素后吃饭以前也要避免体育活动,防止发生低血糖。 不能控制饮食的糖尿病病人,单用运动疗法效果不好。所以必须在控制饮食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型糖尿病患者及年老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或有冠心病等高危因素,或已有严重并发症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才可以开始做适合的运动。糖尿病人在开始运动疗法前一定要有专业医生对身体的各项功能做评估,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运动疗法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采取有氧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使全身每个部位都得到锻炼,比如做操、散步、跑步、打拳、练剑、跳舞等。练气功站着不动是达不到全身运动目的的。 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研究发现即使进行少量的体力活动(如平均每天少至10分钟)也是有益的。因此如果患者觉得达到所推荐的运动时间太困难,应该鼓励他们尽一切可能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 糖尿病患者运动有什么注意事项? 1.运动后不要马上停止。应进行5~10分钟的放松运动,如伸腿、抬腿、屈膝、伸臂、弯腰、原地踏步等,长跑后可步行一段,直到心率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2.监测血糖。有条件的患者应该在运动后监测血糖,这样可以了解是否有低血糖倾向,同时也可以了解机体对该运动量的反应,有利于以后调节运动量。 3.及时补充食物。运动时间长、运动强度大的,即使没有出现低血糖,也要及时补充一些食物,以免发生运动后延迟性低血糖。 4.及时洗澡、换衣。这样不仅可以清洁皮肤,同时也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但要避免用过热和过凉的水洗澡。 5.检查双足。糖尿病病人运动时双足是最易受伤害的部位,运动后应仔细检查双足,如果皮肤有发红、水泡、破损等,一定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注意自我感觉,如有严重的呼吸费力、胸前压迫感、头晕、眼花、出大汗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向医生咨询。运动后要立即测血糖,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也要再测几次血糖。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1-16阅读量9902

每20秒就有1名糖尿病足患者...

病请描述:好好个人,脚怎么说没就没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家住西青区大寺镇的王大爷最近有了心事,他的好邻居、同为糖友的张大爷最近因为糖尿病足发生严重感染而接受了左下肢截肢手术。手术之后,开朗的张大爷像变了个人,再也不陪王大爷下棋、买菜了,说自己连下楼的勇气都没有了。这件事也让王大爷变得非常沮丧,甚至噩梦连连。王大爷自己也是个患病22年的老糖友,热爱美食的他,餐后两小时血糖常常飙升到11~13mmol/L。除此之外,经过医生检查,王大爷的足部也出现了供血差、颜色改变等症状。多重打击下,王大爷甚至开始借酒消愁,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也让血糖出现了更大的波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王大爷遇到了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的健管师小陆。4个多月以来,小陆从心理、饮食和用药等多个方面对王大爷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指导。目前,王大爷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基本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从7.6%下降到6.77%,下降了0.83%,已处于达标值以内。这个结果,让小陆和王大爷都十分高兴。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了0.83%意味着什么,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意味着什么糖化血红蛋白是由血红蛋白——血液的红细胞中含有的携氧蛋白——被血糖包裹后形成的,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红细胞只有120天的寿命,所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医生能够确定采样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易产生因压力和疾病的影响所带来的日常波动,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虽然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为7%以下。值得注意的是,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时,因下肢动脉血管相关性疾病而遭受截肢或死亡的可能性降低4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综上所述,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平均血糖水平,下肢动脉血管相关性疾病(最常见的是糖尿病足)的风险也较低。然而,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像王大爷这么幸运,《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指出,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溃疡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费用巨大。但,令人欣慰的是,高达85%的糖尿病截肢是可以预防的,那么,我们日常该怎么做呢?一、糖尿病足的日常观察和检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平时要加强对足部的观察和检测,才能有效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1、观察观察足底或足趾是否有老茧,堆积的老茧会使得足部变得干硬,影响汗腺的分泌,进而出现皮肤干裂、破口,需要注意的是,但出现老茧千万不要用刀刮脚,以免损伤皮肤。观察足部皮肤是否干燥、汗液减少,因为营养不良也会导致皮肤干燥而出现裂口。观察足部皮肤是否有颜色改变、是否出现红斑。观察是否存在足畸形,如平足、高弓足、锤状趾和爪形趾等,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上体征,则提示有下肢神经出现了病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2、检测主要是检查足部是否有触觉、痛觉、温度觉的减退或丧失。触觉检测:将10克尼龙单丝垂直放置于足部皮肤表面,如果毫无感觉则为感觉减退。痛觉检测:用大头针刺足部第一、第三、第五趾腹部及跖底皮肤,如果没有痛觉,再刺足外侧及足背皮肤,如果各部位感觉到轻微疼痛,可以忍受,则没有足部病变;如果有感觉而无痛或完全无感觉,则是足部痛觉减退或消失。如果轻触就疼痛难忍,也是足部痛觉异常的一种,即痛觉过敏。温度觉检测:可用一个较为方便的方式进行检测,分别用盛凉水和热水(勿过烫)的玻璃杯接触皮肤,如果无明显感觉或比较不出差异,则为温度觉消失。二、糖尿病足的日常护理如何远离糖尿病足这一并发症,应做好以下几点:1、用心选鞋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较差,最好选择圆头、厚底、宽松、透气、质地柔软的鞋,若鞋子太紧,足部受压过大又毫无察觉,受压皮肤就会发生缺血、缺氧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破溃。鞋面选用透气材质,避免鞋内在高温环境下繁殖真菌,造成足部感染。2、检查损伤每天对足部进行一次检查,查看足部皮肤是否有伤口、红肿、皲裂、水疱、挤压伤、脚癣等损伤,若有损伤应及时就医治疗。3、保持清爽保持足部的干燥和清洁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坚持每天用温水洗脚,洗前可用温度计或前臂内侧(做皮试处)的皮肤测试水温,严格控制水温,以免烫伤皮肤。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足部,注意不要忘记擦拭足趾间皮肤。皮肤干燥时,可使用润肤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4、正确修甲洗脚后趾甲变软,这时是糖尿病患者修剪趾甲较为合适的时间。剪趾甲要平着剪,先剪中间,再修两边,尽量不要把边角剪得过深,也不要用指甲刀掏着剪,避免损伤皮肤造成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引发感染。5、疏通血脉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多揉腿肚、多搓脚,以疏通血脉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同时防止足部酸痛、乏力、麻木,这都可以起到防止糖尿病足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跷二郎腿会使糖尿病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容易使动脉缺血,久之易患糖尿病足。参考资料:[1]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09[2]王富军,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11[3]王玉珍,糖尿病足病的防治策略,中国全科医学,2012-03[4]陈静,防治糖尿病足,有个“三三法则”,家庭医药,2019-12[5]周仕仙,糖尿病足病的防护,家庭医学,2016-09

健康资讯 2021-12-03阅读量1.0万

第二篇 富裕生活考验血管

病请描述:大家知道,解放前中国人有一个耻辱的名字,叫“东亚病夫”,这个名字是从我们曾流行的一种疾病——结核而来的。这种传染病代表的是贫穷和落后。现今我们已经走向富裕之路,但富贵之后就容易得上各种“富贵病”,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血管病,尤其是各类动脉疾病。为什么生活好了血管疾病反而多了呢?这就要说到现代文明和富裕生活对血管的种种侵蚀和考验了,了解了这些,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血管疾病的来龙去脉,进而防微杜渐,经受住富裕生活对血管的考验。第3章   血管富贵病的核心:动脉硬化前些天,公司副总何先生急急忙忙地找到我,面带几分惊慌之色。原来,他在年度体检中拍了胸片,结果提示主动脉硬化和钙化斑块。这下把他急坏了,自己50岁还不到,事业正如日中天,可主动脉怎么就硬化了,以后该咋办啊。其实,何先生的情况在中老年朋友的体检中是很常见的现象,有的人是通过胸部X线摄片发现主动脉钙化,有的人则是通过彩超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那么,这些动脉硬化斑块因何产生?如何发展?有何危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别急,且听我从头说来。动脉硬化是富裕生活和现代文明侵蚀血管的直接结果,同时,它又是各类血管“富贵病”的核心和发病基础。随着生活的富裕,我们在临床中屡屡见到年仅三、四十岁,而动脉硬化却已颇为严重的情况。一、什么是动脉硬化?正常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织构成的富有弹性的管状结构,心脏泵出的血液通过它才能被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动脉硬化一般指动脉粥样硬化,它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从而失去弹性,并导致动脉管腔缩小。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积聚,再有中膜的逐渐退变、纤维化和钙化,甚至发生斑块内出血、管腔血栓形成等(图1)。         图1  动脉硬化示意图 二、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过程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包括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三个阶段(图2)。脂质条纹为点状或条纹状的黄色病灶,就象内膜上沉积了一层黄色的小米粥样的污渍,其平铺于内膜上或仅稍高出内膜,故不使动脉阻塞,不引起临床症状。随着动脉硬化的发展,脂质条纹就会演变为纤维斑块,颜色从浅黄色变为瓷白色,并不规则隆起而突入动脉管腔内。纤维斑块继续发展,其中央基底部常因营养不良发生变性、坏死而崩解,这些崩解物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也叫脂核,外面包着一层纤维帽,这就形成了粥样斑块,此时,灰黄色的斑块既隆起于内膜表面而堵塞管腔,又向深部压迫和破坏中膜。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在脂核中可出现结晶钙的沉积,即钙化,因为它硬如石质,所以能在X射线下显影,何先生的胸片中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钙化斑块,在钙化严重的病人,甚至能看到清楚的钙化血管轮廓。 图2  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三、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直到今天,科学家仍未完全弄清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但已经明确了脂质浸润、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硬化的三大基本成因(图3)。1. 脂质浸润:人类早在19世纪,就认识到了动脉硬化是因血脂水平升高所引起的,用高脂高胆固醇的饲料喂养动物,可诱发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此后,又发现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可明显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高血脂促使大量脂质尤其是胆固醇进入动脉壁积聚,引起局部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集结,这些细胞吞噬脂质后“肚子被撑大”,形成“泡沫”一样的泡沫细胞,同时细胞合成间质增多,血管内膜增厚,导致动脉硬化病变形成。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动脉硬化与高脂饮食和脂质代谢失常关系密切,吃得太好自然易发。2. 内膜损伤:动脉内膜深居人体内部,似乎备受保护,但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内膜面临着很多损伤因素的威胁,比如,长期的高血脂、高血糖,高压血流的冲击损伤、动脉分支处的血液湍流剪切力,以及细菌、病毒、毒素、炎性因子、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的刺激。内膜长期暴露在这些损伤因素的作用之下,足以引起内膜的完整性破坏和功能紊乱。动脉内膜一旦受伤,就容易“卡住”胆固醇,导致脂质的沉积。3. 血小板聚集:动脉内膜损伤后,人体会反应性的对这些损伤进行“修复”,包括调动起局部的凝血机制,引起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可惜的是,这种“修复”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粥样斑块的形成。四、动脉硬化的危害动脉硬化的危害可以归纳为阻塞动脉管腔和破坏动脉壁两部分,前者导致“缺血”,后者则导致“出血”(图4)。图4 动脉硬化的主要危害 1. 缺血性危害:动脉管腔阻塞包括原位阻塞和远处阻塞两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介绍。随着脂质的沉积和斑块的形成,动脉管壁逐渐硬化,管腔逐渐变窄,但身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有任何症状。经过漫长的岁月,斑块逐渐阻塞血管,使流到相应脏器的血液慢慢减少,当血流量严重下降,脏器将无法从血液中得到足够的氧和养料,这时候就会导致脏器功能下降甚至坏死。这就是所谓的原位阻塞,即发生在粥样斑块原本位置的阻塞。斑块表面常有小的溃疡,导致血小板在溃疡处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在血流冲刷下,附壁血栓和斑块碎屑可能脱落下来,并随着血液“随波逐流”飘向远方,由于从心脏到脏器,动脉越变越细,这些漂流的杂物必将在某处被卡住,形成所谓的远处阻塞。以上两种阻塞都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造成危害。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是大家最熟悉的,它会引起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而对于脑、肠、下肢等动脉的硬化狭窄,人们往往并不熟知。其实,这些动脉发生硬化狭窄时,它们所供应的脏器也会和心脏一样,产生各种缺血性表现。比如,供应脑的颈动脉、椎动脉发生硬化狭窄后,可引起脑缺血甚至脑梗死,症状包括头昏、头痛、黑朦、失语、情感异常、记忆力下降、偏瘫等。再比如,下肢动脉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坏死等缺血表现。此外,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功能不全、顽固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狭窄可引起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肠坏死等。所以,除了心梗,动脉硬化还可以导致脑梗、肠梗、肾梗、腿梗等等。2. 出血性危害:除了阻塞管腔,硬化斑块还会破坏动脉壁的正常结构,使管壁的强度和韧度不断减弱,弹性降低,甚至破裂出血,比如脑动脉破裂引起的脑出血。此外,薄弱受损的动脉壁也可以发生扩张,导致动脉瘤或动脉夹层,并最终发生破裂大出血甚至致死。 五、动脉硬化了该怎么办?首先,不必象何先生那样因为动脉硬化而惊慌失措,不要把动脉硬化当作什么天要塌下来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动脉硬化看作是一种人体的自然老化过程,只是,这种过程由于富裕生活和现代文明开始得太早了而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针对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运动不足等诱发和加重动脉硬化的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动脉硬化后,有相关症状的人应该到医院作个全面的血管系统检查,明确动脉硬化的范围,并及早发现动脉管腔阻塞和动脉管壁破坏的程度,供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或手术干预。有问必答问:罪犯斑块和易损斑块是怎么回事?答:罪犯斑块是血管专家对导致心脑血管急性闭塞等严重病情的斑块的形象称呼。而易损斑块是Muller和Naghavi等人提出的一种概念,指具有发生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倾向的一类粥样硬化斑块,它们极可能快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易损斑块(图5)或者脂核大、纤维帽薄,就象“皮薄馅大的饺子”一样;或者炎症活跃、斑块内有裂隙或出血。它们容易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梗等突发情况,也被称为高危斑块、不稳定斑块、软斑块等。图5  易损斑块及其破裂问:中国人动脉硬化比西方人少和晚吗?答:以往的病理解剖资料显示,发生同等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国人比欧美人平均要晚上15年左右。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和生活方式变迁,这种情况在很多发达地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已成为“动脉硬化大国”。 问:动脉硬化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吗?答:是的,这类人群的动脉硬化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发生,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到中老年阶段则加重并导致各种疾病。现代医学已经发现,脂质条纹多于5~8岁的儿童开始,粥样斑块则最早在20岁左右就可出现。 问:哪些人容易发生动脉硬化?答:高血压、高血脂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动脉硬化的三大危险因素,此外,诸如糖尿病、肥胖、运动不足、精神紧张、高龄、家族遗传因素等,都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动脉硬化是个现代病和富贵病,富足而不当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动脉硬化的根源。 问:现代都市人为什么动脉硬化高发?答:现代都市中的公务员、经理人、技术人员等,更容易成为动脉硬化的侵袭对象。他们往往缺少运动、过度劳累、压力巨大,加之餐食不规律,速食油腻饮食过多,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和生活在山野中粗茶淡饭的体力劳动者比起来,他们的动脉必然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危害。 问:动脉硬化者如何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答:首先,应减少食物中动物脂肪的含量,控制摄取蛋黄、内脏和煎炸食物,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应补充足够的蔬菜、水果以及黑面包、糙米等粗粮。对于超重者,不仅要减少热量摄入,还应该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能量消耗。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易损斑块者,常常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以达到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甚至逆转动脉硬化的作用。 问:哪些动脉需要重点检查?答:动脉遍布人体全身,除了针对症状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外,重点应关注三处最容易阻塞的动脉硬化区,包括冠状动脉、下肢动脉和头相动脉(包括脑动脉和供应脑组织的颈动脉和椎动脉),以及一处最容易发生破坏和动脉瘤的动脉硬化区,即主动脉。 问:发现动脉狭窄或扩张一定要手术吗?答:对于动脉狭窄和动脉瘤样扩张,现在基本上都能通过微创的腔内血管手术获得有效的治疗,但程度较轻的病变常常并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而是允许进行保守治疗和随访观察,具体的措施应听取专业血管外科医生的意见。 问: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回事吗? 答:严格来说,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动脉硬化最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动脉硬化,若不加指明,一般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病变。除此之外,动脉硬化还包括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两种类型。前者是细小动脉的弥漫性增生病变,使许多脏器血供减少、功能损害,尤其对心、肾、脑的影响显著。后者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致使血管变硬、延长、扭曲,但不会导致明显的管腔狭窄和管壁破坏,因此不引起症状,一般只是在体检时发现动脉变硬屈曲。                           第4章   “九高一少”与动脉硬化85岁的离休干部王老是多种慢性病的老病号,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肾功能不全等于一身。这次的年度体检中增加了一个项目: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不查不知道,一查却吓一大跳。原来,血管外科的专家发现,王老同时存在颈内动脉斑块、右冠状动脉狭窄、双侧肾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样扩张等多种血管病变。医生翻阅过王老的病历后,大为感慨:这么多老毛病,怪不得动脉硬化这么厉害!一、什么是“九高一少”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像老王如此全身多发血管病变的人越来越多。究其病因,我们常能发现隐藏在血管病变背后的“祸首”:九高一少。“九高”是指高年龄、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肌酐、高血黏度、高血压、高体重、高压力,而“一少”即运动减少,医学上也称为“代谢异常综合症”。二、“九高一少”促发血管危机血管遍布于人体全身,因此血管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脏器的病变根源是血管疾病的局部表现。有调查显示我国内地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患心血管病,每年死亡超过300万例,平均每10秒钟一例,占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我国每年用于心血管的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者1.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2000万,肥胖、超重者2亿,烟民3.5亿,被动吸烟者9亿,这些人都是血管疾病的“后备军”。血管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九高一少”已致使血管病在发病人群中日益呈现“全民化”,在发病部位趋向“全身化”。血管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疾病危机。三、“九高一少”使血管伤痕累累“九高一少”已严重威胁人体血管系统的健康。在正常情况里,人体内的血管有完整的内皮,血管内皮就像是河堤,河堤平滑坚固,河水就能顺畅的流淌,如果河堤不坚固,在河水的侵蚀下就会出现塌陷、管涌,堵塞河水的畅行,造成洪水泛滥。人体的血管内皮在“九高一少”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受到损伤,受损的血管内皮会变得像河堤受洪水侵蚀一样表面坑坑洼洼,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的连接也像河堤在水的侵蚀下变得不光滑连续。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附着在不平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全身血管多发病变、影响血流供应;同时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差,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痉挛,最终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心梗、脑梗等供血不足事件的发生。 1. 高血压在这些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首当其冲。高血压不止是血压升高,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每10位门诊高血压患者中,就有5位有糖代谢异常,其中有3.5位未被检出来。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比例高,已成为中国高血压重要流行趋势。高血压可以引起小动脉痉挛,并进一步引起小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破坏,使得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小。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压引起的一系列血管疾病,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高血压危象,发病时往往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2. 高血脂主要指的是血管破坏严重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血脂增高会使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时间长了还会破坏血管内皮,使内皮变得不光滑,血液中的垃圾就会附着在血管壁上。同时我们知道血小板在人体是发挥止血功能的,血小板凝集在一起也会形成血液中的"垃圾"。这几种血液中的"垃圾"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血栓,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硬化和堵塞。3.高血糖高血糖即糖尿病。根据目前的研究,威胁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是血管病变,约70%以上的患者死于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而且血管病变十分广泛,糖尿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伴随率非常高。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病情,他会比其他人更早发生心血管疾病,而且对全身造成更大的损害(图1)。高血糖同样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也能使 血液变得粘稠。 图1  糖尿病导致的全身各处病变图2  高尿酸不仅损害关节,还影响血管4. 高尿酸是指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高于正常,“痛风”即与高血尿酸有关。尿酸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高尿酸的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和糖尿病,而高尿酸也是通过高血脂、高血糖间接引起一系列血管疾病(图2)。5.高血黏度可造成血液淤滞、供血不足、血管损伤、局部缺氧和酸中毒,甚至形成血栓。而血栓的形成犹如在血管内埋下“地雷”,造成肢体肿胀、缺血、组织坏死,严重者危及生命。6. 高年龄 血管疾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老年人血管逐渐老化,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血管疾病发生率升高,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倍。血管疾病多数历经慢性发展的过程,以上所提及的致病因素往往通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作用才表现出各种症状,才提醒人们去医院检查。因此,35岁以后,甚至更早,就要重视对血管疾病的预防。 7. 高体重 与超重肥胖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部分癌症、痛风及骨质疏松等。大量前瞻性研究表明,体重指数超标是冠心病、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8.高心理压力 工作疲劳、压力过大,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出现心动过速、易激动。如果缺乏体育锻炼,极易罹患高血压病。精神紧张因素长期存在,血压的升高便会成为一种持续状态。 9. 运动减少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放弃的便是运动。身体缺乏运动使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50%。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运动,吃进去的食物所转化的能量无法消耗,就会变成脂肪储存下来。然后,体重指数越大,血压越高,血糖、血脂均明显升高。间接引起血管疾病。有资料表明,在年轻时就一直坚持运动的人,其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长期不运动的人群。 四、控九多一少  防血管疾病如果你有“九多一少”中一种危险因素,你不一定会发生心血管疾病。但是,你拥有的危险因素越多,你发生血管疾病的可能越大。血管疾病多是慢性疾患,病程较长,因此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更为重要,控制“九多一少”,全面预防才是减少血管疾病的根本。  有问必答 问:什么是糖尿病?答:糖尿病(diabetes)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或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减弱)的代谢紊乱综合症。临床上以血糖高为主要特点,“三多一少”是其典型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问:糖尿病的有哪些分型?答:糖尿病分为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80%以上。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大削弱,从而形成体内的胰岛素相对缺乏。 问:糖尿病的如何诊断?  答:通过以下方法诊断:①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②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mg/d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③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时2h血糖≥11.1 mmol/l(200mg/dl)。葡萄糖负荷使用的是75g无水葡萄糖并溶于水中口服;④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200mg/dl);满足以上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高血糖,应进行重复测试以明确诊断。本文摘自冯睿教授出版的书籍《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 

冯睿 2021-11-07阅读量1.1万

“糖尿病手&rd...

病请描述: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知晓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但知晓“糖尿病手”的患者却寥寥无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其实,与糖尿病足相比,糖尿病手导致的后果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发生糖尿病手,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治疗难度更大。多数患者就医时病情已较为严重,不但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甚至还有截肢风险。当前,气候变得干冷,手部皮肤也随之变得干燥,较容易受伤。因此,糖尿病患者及时识别手部异常情况显得尤为重要。糖尿病手的常见症状伤口愈合慢由于血糖高导致免疫力下降,手部伤口附近的毛细血管很容易发炎,导致病情加重。同时,皮肤组织的修复能力会下降,伤口愈合变慢。手指麻木血糖过高会损害末梢神经的血管,导致末梢神经因供氧不足而发生病变,造成患者手指发麻或疼痛,同时腕部活动也会加重疼痛。疼痛也常在夜间加重,患者甚至可在睡眠中被痛醒。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关节活动受限最为常见的症状被称为“祈祷手”,即掌心相对时,手指无法顺畅地伸直贴合,缝隙较大,像是在祈祷。检查“祈祷手”还有一种方法:桌面试验,将患者的手掌平放在桌子的表面,观察手掌是不是能贴在桌子上。另外,还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而引起骨关节病变,患者会表现为手指关节不灵活、无法伸直。扳机指也被称为屈肌腱鞘炎,某个或几个手指像是被锁定,表现为主动或被动的手指屈曲,手指活动受束缚,常伴有疼痛或“咔嗒”弹响声。掌腱膜挛缩由掌侧皮肤下面的组织发生增厚、缩短和纤维化所引起,可使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发生屈曲挛缩,最终导致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小拇指永久性弯向掌心,通常是无痛的。秋冬尤需关怀“糖尿病手”感觉减弱易忽略伤口手部的皮脂腺较少,气温下降后,皮脂腺分泌也会随之减少,手部又经常暴露在外面,油脂易挥发,导致皮肤易出现裂口。同时,手部的皮肤因为经常劳动、沾水,是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受糖尿病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手部保护感觉减弱或是丧失,也就是说患者难以察觉外伤的存在。所以,做到及时发现损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伤口不易愈合可引发感染糖尿病患者伤口不易愈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血糖水平高时,细胞可能发生脱水,影响伤口愈合。2.高血糖可降低细胞运输氧到组织的能力,也影响伤口愈合。3.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新鲜的肉芽生长出来,也不利于药物抵达伤口帮助消炎。4.血糖增高使皮肤含糖量增多,容易滋生细菌、真菌,引发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保护手部,并且及时对手部伤口做出正确处理。患者的日常手部护理法■  加强对手的保护,尤其血糖控制较差者,尽量避免接触有棱角、尖锐的物品;用手拿东西时动作应缓慢,避免受伤。如需长时间用手干活,尽量戴手套,避免老茧生成和手的钝性磨损。■  锻炼手部小肌群,可使用健身球、握力器等。锻炼需在康复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如果手部出现伤口,但伤口没有发生较大的溃疡,只是长期不能愈合,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每天换药进行治疗。■  如果伤口出现较为严重的溃疡,且伤口长期不能愈合,需要做好清创,及时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清创后使用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应及时就医。糖尿病手的预防策略糖尿病手的治疗难度较大,治疗结果也未必理想,因此,对于该病,患者应有预防大于治疗的认识,特别是应该了解一下权威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提到的糖尿病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  主要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定期检查血糖,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不正常,及早地实行干预,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二级预防  主要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手在内的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  主要是让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如糖尿病手)的进展得以延缓,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以降低致残率和延长寿命以降低死亡率。参考资料:[1]熊淑媛,糖尿病手的研究现状,医药专论,2019-40[2]潘紫耀,糖尿病手及其现代治疗,药物与临床,2016-13[3]李强,糖尿病也伤手,生命时报,2021-08[4]夏旋,别让糖尿病抓住您的手,糖尿病之友,2012-06[5]汤大铁,糖友伤口为何不易愈合,家庭医药,2017-09[6]吕若琦,何谓“糖尿病手”?,保健与生活,2020-16

健康资讯 2021-10-15阅读量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