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内分泌科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内容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内容

有医说医|血糖不稳,肾脏煎熬

病请描述:患者故事 多年糖尿病“熬成”了肾脏病 张老伯确诊糖尿病已有10年。起初他也挺担心自己的血糖状况,专门购置了血糖仪,每天两次检测血糖水平;每个月还会去医院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了解一下现阶段血糖控制情况。 时间久了,张老伯觉得自己调控血糖已经驾轻就熟,如果当天多吃少动了,就加大一些药量;如果觉得饮食正常就少吃一些药;即使有时忘记服药,张老伯也不会特别担心。用他的话说,糖尿病是慢性病,一时控制不好也没关系,渐渐地张老伯不再查血糖,家里的血糖仪积满了灰,血糖试纸也都过期了。他说:“自己的病自己知道,这么多年我也没啥问题,糖尿病并没有医生说的那么可怕,什么并发症都是唬人的。” 最近一段时间,张老伯感觉身上有些不得劲,总好像睡不醒似的。他转念一想,此时恰是春季,古诗有云“春眠不觉晓”,春困大概属于正常情况。没过几天,除了嗜睡之外,张老伯又出现了乏力、呕吐的症状,此时他才紧张起来,赶忙去医院看病。 医生获悉张老伯的症状后,并没有立即给予止吐药物,而是让他先去验血,看一下各项指标的情况。检查结果一出来,可把张老伯吓坏了:餐后血糖二十多。医生给张老伯开了胰岛素后,又让他补测一个尿蛋白,结果指标同样不理想。 医生怀疑张老伯长期血糖不达标,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肾脏病,如还不加控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专业解析 长期高血糖引发肾脏小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首先糖尿病会造成血管的损伤,其中微小血管受损会影响眼睛、肾脏,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疾病和糖尿病肾病。其次糖尿病会导致血液黏度的改变,进而引发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致使肾脏细胞受损。此外,糖尿病本身还会导致机体出现一些代谢产物,影响肾小球滤过率,损伤肾脏细胞。 总体而言,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氧化应激、炎症等都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有关。因此控制好血糖水平是预防、干预糖尿病肾脏病的第一步。 张老伯由于未能较好控制血糖,体内很多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心功能和肾功能。脏器功能受影响后,患者便会出现嗜睡、乏力、呕吐等典型症状。 重点阅读 治疗糖尿病肾病,控糖是关键 糖尿病肾病在长期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中并不罕见,事实上很多人可能无法躲过肾脏的损伤。根据最新“糖尿病肾病诊治专家共识”,1/3的1型糖尿病和1/2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糖尿病肾病。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如何减少糖尿病及其相关因素对肾脏的损伤,推迟糖尿病肾病的出现,延缓这一疾病的进展,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目前看来,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措施。所谓控糖,不仅仅是要求血糖水平整体达标,还要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以及发作性的高血糖、低血糖。有些患者会担心长期控制糖尿病的药物有所谓的“肾毒性”,对肾功能造成影响;然而事实上,如果无法较好地控制血糖,导致肾脏及多个脏器的损伤将更为严重。同时,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控糖药物已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非但不会损伤肾脏,反而具有保护作用。 如果患者已经确诊存在糖尿病肾病,则需要与内分泌科、肾内科医生进行密切沟通;部分患者肾小球过滤率降低,则需要针对性地调整所使用的药物,而滥用补药或保健品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还要注意钠和钾的摄入量,保持低蛋白饮食,以减轻肾小球负担。 尿微量白蛋白,可早期发现肾脏异常 目前,长期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在内分泌科随访时,医生都会建议定期做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这一检测相较尿蛋白的检测更为敏感,更容易发现早期的肾脏功能异常。 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物质,当血液流经肾脏代谢为尿液时,白蛋白会全部被吸收,重新回到血液中。但如果肾脏过滤功能受损,白蛋白的回收便会出现异常,在尿液中检测到白蛋白,即意味着肾脏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 糖尿病患者一旦检测出尿微量白蛋白后,应及时前往肾内科作进一步诊断,以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的可能。确诊糖尿病肾病患者则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的进展。 关键时刻,做透析别犹豫 经过治疗和管理,糖尿病肾病患者并不一定都会进展到终末期,即出现尿毒症。但如果经过医生诊断确认患者需要透析,则千万不要推延迟疑。 肾功能受损后,体内无法处理的代谢废物和水分还会持续对其他脏器造成影响。透析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行使原本的肾脏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在机体各项条件尚佳时,尽早选择透析,有助于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 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腹膜透析,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居家进行,医护人员会根据后台数据对患者透析状况进行监控,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液透析可以作为最终解决方案。通常而言,接受规律透析的患者完全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去。 总之,严控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重中之重;其次是要规律随访,检测微量尿白蛋白水平,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肾脏内科 文/潘瑜 副主任医师 编辑/陈易 原文刊于《康复杂志》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860801

潘瑜 2023-05-17阅读量1596

糖尿病友做好八件事,远离并发...

病请描述: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极其严重和危险的,也是糖友所必须要警惕和预防的,做好以下几件事就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1、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一次糖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公认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三个月血糖的总水平。所以糖尿病人每三个月应该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专家目前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总体的糖尿病患者的要求是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6.5%以下,但对不同的人群又有不同的选择。      对于比较年轻而且低血糖风险小的糖友可以控制在6.0%;对于那些年龄大、病程长而且已经有了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友来说,可适当放宽,建议在7.0%~7.5%。 2、糖尿病患者要坚决戒烟      对吸烟的糖友必须把戒烟作为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组成部分。吸烟能显著加重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使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加速冠心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戒烟。 3、糖尿病患者体重不要超标     糖尿病人肥胖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肥胖也可加重任何原因引致死亡的危险性,在2型糖尿病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中以肥胖最为重要,轻中度肥胖可通过自我改善生活方式进行减肥;有相关疾病的中度肥胖应在肥胖专病门诊接受治疗;重度肥胖患者应评估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总之,对肥胖型糖尿患者而言,减肥才能降糖、降压。 4、糖尿病患者血糖要维持稳定     糖尿病最主要的治疗目标之一就是控制血糖,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8.0mmol/L。     孕妇血糖控制的要求要更加严格一些,而老年糖友或者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的糖友则要控制得宽松一些。 5、糖尿病患者要血压持久控制     积极控制血压,对糖友来说极为重要,除显著减少脑卒中、心梗等心脑血管事件外,也有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进程,改善预后,有证据表明,糖尿病友通过降血压得到的好处是降血糖的2倍。     因此,早期严格降压达标,比单纯强化降糖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来说意义更大。糖友的血压控制标准应该在130/80mmHg以下。 6、糖尿病患者要处理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生理剂量胰岛素降糖能力的降低,如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将对血管产生损伤,促使胰岛功能恶化。     胰岛素抵抗的标志是腰围增粗(腰围男性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大于等于85厘米)。     处理方法为减肥、运动及控制饮食,必要时用胰岛素增敏药物。如果糖友用了比较足量的胰岛素,同时联合上一些药物,但是血糖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这时就要考虑体内胰岛素抵抗的问题了。 7、糖尿病患者纠正血脂紊乱     一般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为20%~40%,而糖友合并高脂血症约占60%。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糖友应该将甘油三酯控制在1.7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有冠心病的在1.8mmol/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应保持在1.0mmol/L以上,女性保持在1.1mmol/L以上。 8、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建议检查时间:每6个月检查一次。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尿病,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尿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建议检查时间:每6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建议检查时间:每3-6个月检查一次。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建议检查时间: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建议检查时间: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建议检查时间: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7)尿常规   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白细胞等多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间接反映血糖水平,明确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等情况。另外,还能较早地发现糖尿病肾病。建议检查时间:每3-6个月检查一次。 8)血压 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每天测量一次血压,有条件的最好每天进行多次测量;血压正常的糖友最好每周测量一次血压。 9)血脂   糖尿病往往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通过血脂检查,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而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调脂药物。建议检查时间:每3-6个月检查一次 10)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能了解糖友是否肥胖或肥胖的程度,不但可作为糖友每日总热量摄入多少的参考,而且能指导糖友选用降糖药。           总之,糖尿病并发症重在预防,如果平时不及时治疗和控制血糖,不做相关检查,等不舒服了才去医院,可能已经血糖失控,有了并发症,治疗起来就比较漫长了,而且有些并发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逆转,所以一定要平时把血糖和血脂、血压控制好,并定期进行的并发症筛查,在专科医院专业治疗。

俞一飞 2023-05-04阅读量2038

糖尿病人出现这几种「皮肤表现...

病请描述:     据报道,约25%~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并发症,其中以皮肤感染、瘙痒症、湿疹等较为常见。相较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疾病往往表现更为严重,需引起重视。 1.感染性皮肤病     主要是细菌或真菌、病毒感染。糖友体内的高糖环境,加上身体免疫功能低下,为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机会,以真菌感染最为常见: ➤真菌感染,可引起手癣、脚癣、甲癣、股癣、体癣、口腔及外阴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常见的手足癣表现为皮肤起斑疹、脱屑,瘙痒;女性感染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还会引起阴道炎,有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表现。➤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皮肤疖、痈、毛囊炎、汗腺炎等。毛囊炎好发于头面部及臀部。➤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         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查有无皮肤真菌感染,有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地杀菌或抗病毒治疗,另外平时要注意皮肤卫生。 2.皮肤瘙痒和湿疹      糖尿病人持续血糖异常状态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局部瘙痒常见于手部、手肘、外阴及肛周。研究发现,大约11.3%的糖尿病人会有皮肤瘙痒的表现,而健康人出现瘙痒的只有2.9%。      目前糖尿病患者出现湿疹的概率约为30%,且常见于肛门、外阴处等皮脂丰富部位。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酌情服用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对鱼虾、海鲜过敏者也应忌食。 3.水疱      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病程较长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好发于四肢末端,多发或单发,直径从0.5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里面有透明的液体,有可能出血,但没有红肿等炎症反应。1~2周后水疱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疤痕。      治疗:主要是避免发生,积极控制血糖,预防感染。小水疱可自行干瘪,不必处理,保持清洁干燥;大水疱可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定期清洁、更换敷料。 4.黄瘤病      主要是血脂在皮肤沉积所致,常见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患者。好发于面部、四肢伸侧、躯干,群集或散在分布,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斑块。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质地比周围皮肤略硬,大多不痒。      治疗:积极纠正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 5.黑棘皮病      指局部皮肤变黑、增厚,呈疣状增生,好发于颈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与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多见于严重超重及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也是预测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治疗:减肥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控制饮食,积极锻炼控制体重。此外,遵循医嘱用降糖药。 6.银屑病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性皮肤病。以角质细胞过度增生、新生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浸润为组织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神经精神、药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银屑病伴发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的比例逐年增加,通过对美国银屑病患者的大量样本的统计发现高达46%银屑病患者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治疗:皮肤科对症治疗。 7.其他皮肤问题 ➤皮肤潮红:多见于较年轻的、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友,主因高血糖致微循环迟缓,静脉扩张充血所致。表现为指甲周围、脸上和小腿上等部位皮肤变红。➤皮肤黄色变:见于10%的糖尿病人,主要见于脂质分泌活跃区域( 面部、前额等) 或角质层厚的区域( 手掌、足底等) 。➤鱼鳞病:一般在四肢伸侧及臀部,屈面及纹褶处少累及,也可见于头皮,呈淡褐色多角形,紧贴皮肤表面,但其边缘呈游离状。➤降糖药物引起的过敏:如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表现为瘙痒和丘疹,一旦出现药物过敏,应立即停用该药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疾病治疗依据,如果读者遇到皮肤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

俞一飞 2023-05-04阅读量3254

肝硬化患者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

病请描述:5、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 有明确病因者对因治疗,无明确病因者应尽力恢复胆囊排空指数,无效时手术切除胆囊。因肝硬化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行胆囊切除术的死亡率高,宜先采用保守治疗。能促进胆囊收缩的药物很多,但能应用于临床的很少。研究较多的有红霉素、西沙必利等。红霉素为胃动素拟似药,用红霉素喂养家兔可显著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红霉素可促使狗和人胆囊产生剂量依赖性收缩,且胆囊收缩素受体的拮抗剂不能抑制或阻断红霉素的这一作用。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其激活平滑肌胃动素受体有关。近来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红霉素能改善人胆囊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这为红霉素用于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沙必利是一种全消化道促动力药。它通过非多巴胺、非血清素能通路,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道肌层的神经丛,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的蠕动,加速胃排空,对胃肠道运动起促进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西沙必利对胆囊排空亦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伴有胃肠运动缓慢者, 西沙必利可促进胃排空,同时显著增加胆囊排空。研究发现,对胆囊结石及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西沙必利可显著增加胆囊排空,且显著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 三、胆囊运动功能的检查方法和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 无创性测定胆囊功能主要有口服及静脉胆囊造影、B超以及核素显像法。目前认为核素胆囊显像较口服胆囊造影诊断准确性更高,前者为95%,后者为86%。静脉胆囊造影虽可显示胆管,但对碘过敏、甲亢、严重黄疸、心肝功能严重损害者不能显影,且与口服胆囊造影一样都不能做定量测定。核素肝胆显像受上述因素影响较小(有些影响因素可通过更换显像剂来解决),可直接观察胆汁动力学全过程,并可对胆囊收缩功能进行多种半定量测定。 1.  腹部超声脂餐法 腹部超声可以较准确计算胆囊容积、脂餐后胆囊收缩,观察胆囊容积改变,就可间接反应胆囊运动功能。正常情况下,脂餐后胆囊排空指数可达70%以上,如小于40%则为异常。 2.  逆行胰胆管造影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不能进行胆囊运动功能检查,目的是除外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以及胆道或胰腺病变,同时逆行胆管造影术后可引流胆汁观察有无胆汁成分改变,除外胆盐沉积物。此外,可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除外Oddi括约肌运动障碍。 3.  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是判断胆囊功能状态的优选方法,不但能显示胆囊的解剖结构,还能反映胆囊的功能状态和对进食、消化道激素等的应答能力。这是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无法做到的。肝胆显像是一项安全、简便、无创、符合生理功能的测定方法,它不仅有助于判定胆 囊结石患者胆囊运动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还有助于胆囊结石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可以作为胆囊功能的常规检查方法。常用显像剂是99mTc-EHIDA,大约85%通过肝脏分泌,15%由肾排泄。血清胆红素5-7mg/dl以下时能显示高质量的肝胆影像。用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来检测胆囊运动功能,为目前检测胆囊排空最准确方法。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胆结石,肝功能越差,胆结石发生率越高,且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极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反过来胆结石的发生引起的胆囊病变亦可加重肝功能的损害,肝硬变合并胆结石患者一旦出现梗阻,在治疗上亦与一般胆结石患者不同,肝硬化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手术的危险性及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者。近年来,人们发现胆囊运动功能的异常也是结石好发的重要因素,胆囊动力的减弱,导致胆囊内结石容易形成,而结石形成后又会进一步损害胆囊收缩功能。 本文选自:郝瑞瑞,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在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赵刚 2023-03-05阅读量1240

糖尿病定期检查项目

病请描述:     到医院看糖尿病,除了明确诊断、配药降糖之外,还应定期筛查,看看是否存在糖尿病所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如何?只有把糖尿病的诊断、分型以及并发症等这些问题彻底搞清了,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针对性治疗。      那么,糖友究竟应做哪些检查呢? 糖代谢相关检查 1、血糖    主要包括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糖尿病诊断的血糖标准为空腹血糖 ≥ 7.0 mmol/L 和/或餐后 2 小时血糖 ≥ 11.1 mmol/L。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用来诊断糖尿病的常用试验,通过试验能获得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数值,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    检测方法:隔夜空腹8~10小时后,在早晨8点前抽取静脉血,可以获得空腹血糖值;而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加250ml~300ml水制成的水溶液,自喝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抽取30分钟、60分钟、2小时、3小时等几个时间点的血糖值,与空腹血糖值组成5个时间点血糖值送检。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标准化方法下测得的HbA1c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HbA1c是血红蛋白某些特殊分子部位与葡萄糖经过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而形成的HbA1c,可以反映最近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常用标准。HbA1c正常参考值是4%~6%。    需要注意的是:HbA1c反映的是近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出血糖的波动情况,HbA1c正常不代表血糖就没有问题,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等因素都可能对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4、胰岛功能测定    本试验通过测定患者空腹及餐后各个时点(0.5 h、1 h、2 h、3 h)的胰岛素及 C 肽的分泌水平,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具体试验步骤与糖耐量试验(OGTT 试验)相同。 5、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     胰岛素抗体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出现于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主要和胰岛素制剂的纯度有关系,一种出现于从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抗体对糖尿病和低血糖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TIR 指 24 小时葡萄糖在目标范围的时长或所占的百分比。成人糖尿病 TIR 的血糖范围一般界定为 3.9 ~ 10.0 mmol/L。作为血糖度量衡的一项新指标,TIR的意义在于理解血糖稳态以及血糖稳态的保障和调控,能够更准确地防范患者发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血糖、HbA1c和TIR三者有机结合,是理想的血糖监测模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为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提够决策依据。 并发症(或合并症)相关检查      糖尿病的最大危害不是高血糖,而是由它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因此,在确诊糖尿病之后,除了一些常规生化检查(如三大常规、肝功、肾功、血脂、电解质等等)之外,还要做并发症(或合并症)方面的筛查,这些检查主要有: 1、尿液检查   主要包括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1)尿常规:应重点关注尿糖、尿蛋白、尿酮体、尿白细胞等指标,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尿路感染、有无肾脏病变或酮症酸中毒。(2)尿微量白蛋白:主要是查「24 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或随机尿的「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这项检查主要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通常分 5 期,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3 期),病人往往没有自觉症状,而只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及早干预,病情大多可以逆转,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病情将不可逆转。 2、肝肾功能    了解患者肝肾功能有无问题,观察所用药物对肝肾有无影响,指导临床科学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肝肾功能不全时禁忌使用。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血肌酐值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3、血脂、血压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加强监测、严格控制。普通糖尿病患者要求将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对已出现蛋白尿者,要求血压控制在 125/75 mmHg 以下。    普通糖友要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 2.6 mmol/L 以下,糖尿病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求将 LDL-C 应控制在 1.8 mmol/L 以下。 4、其他血生化指标    包括血糖、电解质、血酮体、血乳酸、二氧化碳结合力、血 PH 值等等,主要用于排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体重指数(BMI)    BMI = 体重(kg)/身高2(m2)。正常标准是 < 24。体重指数可作为每日摄入热量多少的参考依据,还可以指导临床选药。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药物,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首选磺脲类药物。 6、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心电图可以反映有无心律失常及心脏缺血,心脏超声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异常。通过这些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    需要提醒的是,糖友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胸痛等典型症状,很容易被漏诊而延误诊治,因此,一定不要忽视这方面的筛查。 7、眼科检查    了解患者有无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糖尿病眼部并发症。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往往没什么症状,而若等到视力明显下降时才去检查眼底,病情往往已不是早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糖尿病确诊伊始就要检查眼底,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8、血管超声及踝肱指数(ABI)测定    下肢血管超声主要用于了解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    ABI 代表踝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正常值应大于 0.9。若小于 0.9,则表示下肢动脉血管有硬化;若小于 0.6,则表示下肢血管病变比较严重。 9、骨密度(BMD)检查    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友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许多糖尿病人经常腰背疼痛、四肢无力与之不无关系。通过检查骨密度(BMD),可以了解病人有无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以便及早干预。 10、抑郁症筛查    许多糖友长期饱受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困扰,郁郁寡欢、不能自拔。根据调查,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约为 10%。通过专门的心理测试,可以及早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    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对于血糖的平稳控制非常重要。 如何安排检查的频率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项目及频率

俞一飞 2023-03-04阅读量2221

糖尿病最怕你做这11件事情,...

病请描述:     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所以才有了这句话: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      但是好在于,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想远离糖尿病,那你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如果已经是糖友想控制好血糖,那你还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01 每天锻炼35分钟     工作忙,这是很多朋友没坚持锻炼的一个借口,其实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外面活动。除了跑步,打半个小时球、踢四十分钟毽子,都可以得到锻炼的效果。    特别是上下时班能走路尽量走路,上下楼梯时,能不坐电梯就不坐电梯。在芬兰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锻炼4个小时,每天锻炼35分钟,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02 每天少坐90分钟     限制久坐行为可能是防止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式。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研究发现,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发现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就能为健康带来很大益处。 03 在家吃饭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一周在家吃晚餐5~7次的人,比起一周只在家吃两次晚餐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降低15%。    餐馆菜大多油盐含量高,长期摄入油盐较多,高血压、胃癌、心血管等疾病也会慢慢向你逼近,同时还会让你的体型变胖,而肥胖更易诱发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而在家吃饭,油盐可以自己掌控,食材也可以搭配得更合理,能保证粗细结合、餐餐有绿叶蔬菜、少素多荤等适合糖友的饮食特点。 04 控制主食,吃点粗粮    一般主食是早餐100克、午餐100克、晚餐50克。有时聚会也可以快乐地吃吃喝喝,但是,两小时后要安排些活动量较大的运动,比如球类比赛等。    另外,每天主食中若能有1/3~1/2的全谷、杂豆和薯类,对预防糖尿病和肠癌都非常有益。 05 少吃加工肉制品     吃加工肉制品(如咸肉、熏肉和热狗)每周至少5次的人与每周进食这类食物次数少于或等于1次的人相比,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了43%。    红肉中的胆固醇和加工肉制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06  避免食用浓缩糖类     如糖果、巧克力、甜点等。在我们想吃一点甜的东西时,去选择水果,而不是果汁、甜点,逐渐减少我们饮食中的糖分,慢慢地就会习惯这种不太甜的味道。 07  远离高糖饮料     含糖饮料会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快速上升,促发炎症,这使得它们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产生了联系。同时高糖的摄入也能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研究还发现1罐含糖软饮料,会让痛风发作风险增加70%;喝两罐以上,痛风危险会增加2.4倍以上。 08  腰臀比不能大于1    脂肪多分布在腰、腹等部位的肥胖者,要格外当心糖尿病的造访。    腰臀比是预测肥胖的一项指标,比值越小越健康。一般女性比例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属于健康范围。但当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09  不做夜猫子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卡塔尔的研究专家发现,睡眠不足会增加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欠上短短30分钟的“睡眠债”,就可能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产生显著的影响。 010  不做"坏情绪"的主人       研究发现:紧张、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以及过大的心理压力,都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       糖尿病已被公认为“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可以促使糖尿病的发生并可能加重症状,影响治疗效果。其实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过去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或是情绪调整上,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为了将血糖控制好,这些方面都要相应改变了。疾病的到来,虽然给生活增添了不少烦恼,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醒,或许它是改善健康的一个契机。       我们发现很多血糖控制好的糖友心态都很乐观,正如:你以微笑对世界, 世界待你以欢愉!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酸甜苦辣,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心态。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调整好心态,因为过多的担心、恐惧只会给身体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011  每年做一次体检      很多糖友发现糖尿病都是因为每年的例行体检,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在早期都会出现糖尿病相关的症状,而体检时发现的血糖高,就能为糖友争取更早时间的干预,也避免了病情进一步往下发展。     已经确诊的糖友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仅是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俞一飞 2022-09-10阅读量1819

血糖不好要不要加药?先自查&...

病请描述: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患病原因与后天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被认为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      俗话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生活方式调整并没有发挥最大效应,用药有时难免可能过早、过多。既然是生活方式病,那就最大化地发挥生活方式干预作用,把“养”高 的血糖“养”低。      下面给各位糖友们5点建议,当血糖控制不佳需要用药或加药时,先自查这五点有没有做到位。 1、心态要乐观      当糖友知道糖尿病将终身伴随自己时,心情都会比较沉重。因为需要长期的注意自己的饮食、坚持运动,再加上各种繁琐的治疗与检查,会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苦恼。      其实对待糖尿病我们要抱着科学的态度,既要了解它的危害性,重视糖尿病,又要懂得治疗糖尿病的必要性、可行性,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从各个方面配合医生的治疗。      很多控糖好的糖友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是正确认识了糖尿病,有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什么事需要有耐心,尽量做到克制自己的情绪。      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所以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好好去“养”,这个养不仅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养心”。做到心态的平和,不仅是对糖尿病控制有帮助。而且也会使你身心更健康,周围的气氛更加和谐! 2、饮食清淡,粗细搭配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10—2013)》显示,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依然不合理,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在某些人群中依旧较高,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营养相关慢性病对城市居民健康造成的威胁愈发严重。        清淡饮食应该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对脂肪和食盐的摄入量加以控制,并提出了“一到七”清淡饮食 模式: 一个水果:每天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新鲜水果至少1个,糖友根据血糖情况选择低糖的水果,注意在两餐中间食用。 两盘蔬菜:每天应进食两盘品种多样的蔬菜,摄入量保持在500—750克左右,其中一盘蔬菜是时令新鲜的深绿颜色的。 三勺素油:每天烹调用油限量为3勺,而且最好食用植物油,保护心血管健康,糖友不宜选用动物油及黄油。 四碗粗饭:糖友的主食用不了这么多,根据个体需求,在总能量控制的情况下,定出全天主食量,并分配到各餐中,每餐主食不宜超过100克,粗细粮主食的比例最好为4:6。 五份蛋白质食物:每天吃肉类50克(最好是瘦肉);鱼类50克;豆腐或豆制品100 克;鸡蛋1个;牛奶250ml。 六种调味品:尽量用醋、葱、蒜、辣椒、芥末等调味品调味。 七杯白开水(每杯200毫升):每天喝水不少于7杯,每天大约需要2500毫升的水,以补充体液,促进代谢。糖友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 3、坚持运动      运动被形象的称为“最好的降糖药”,能够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运动和饮食控制一样,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疗法。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每周至少进行有氧运动5次,运动的时间点一般选择晚餐后1小时开始,采用包括慢跑,快走、游泳等运动方式30-50分钟。 4、戒烟      烟草会减少血液流向肌肉、提高压力水平、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研究发现,尼古丁会使血液中一种血红蛋白水平升高34%。而该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上的糖分。当它的数值太高的时候,就意味着血糖没有得到控制,使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等疾病。       所以糖友最好戒烟。 5、早睡早起不熬夜      研究结果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的人,以及每晚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都会增加。      白天小睡不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当睡眠不足时,压力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肾上腺素增加,身体会释放出更多葡萄糖,留下多余的能量。      睡眠在调节内分泌功能和葡萄糖代谢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分泌都可能受到睡眠周期的影响。

俞一飞 2022-07-28阅读量8212

被忽视的糖尿病并发症,居然有...

病请描述:     共识指出,在糖尿病人群中,心衰患病率高达22%,且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共识指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论血糖水平如何,均增加心衰发生风险,1型糖尿病人群中心衰可能更多见。心衰可能是糖尿病人的首发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与心衰是难兄难弟       当糖尿病与心衰相遇,风险相伴心脏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泵血”,把血液泵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心力衰竭,就是指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心衰时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不足,血液的携氧量下降,就会出现活动后气喘、体力下降等症状。       由于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下肢静脉的血液就会渗到组织间隙中,还可能引起下肢严重水肿。        心衰与糖尿病的关系,用‘难兄难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2型糖尿病可以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以加速心衰的病情;同时研究显示,心力衰竭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两者常常相伴产生,并存发展。       有数据显示,糖尿病人发生心衰的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到4倍。  心衰指标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早期诊断心衰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共识建议,糖尿病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利钠肽或高敏心肌肌钙蛋白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衰前期及其向症状性心衰进展的风险。       而识别利钠肽或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异常,必须成为个体化管理决策计划的一部分。          共识指出,心衰患者的评估包括利钠肽水平、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电解质、血尿素、血肌酐、血糖、空腹血脂、肝功能、促甲状腺激素,同时建议进行X线胸片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出现这些症状疲劳+喘气+浮肿要当心      糖友如果特别容易疲劳,走一段路、起个身甚至吃一顿饭,都会感觉浑身乏力,倍感疲倦;半夜或早晨起床时,觉得无法深呼吸,喘不过气来;用力或情绪激动时,胸口有压迫感,无法深呼吸,只有坐起身,才能喘口气,有这些症状就要当心了。      有的糖友还可能有浮肿症状,最常出现的是脚踝、小腿处的水肿,早期表现为裤子或鞋子变紧。这些症状提示可能有心衰,应该尽快就医。          有些心衰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则所有症状都有。        需要强调的是,胸口重压感或“下沉感”,这是心衰的起初症状,但是初次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很多糖友不知如何处置,而且很难描述这种异常感觉。     很多糖友会感到胸口有重物压迫,类似于“溺水”感,还有些糖友在深呼吸的时候感觉胸部似乎充满液体。        当糖友感到不适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咨询专科大夫,让医生给您建议。

俞一飞 2022-06-30阅读量9513

糖尿病发展到尿毒症只需五个阶...

病请描述:     糖尿病肾病的自然病程如下 :早期肾肥大、功能亢进→正常白蛋白尿期→微量白蛋白尿期→(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一般而言,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有蛋白尿的现象。对于糖尿病肾病的判断,如果糖尿病患者明确知道自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或是病程较长时,出现以下表现就应留心有糖尿病肾病的可能: 1.尿量增多,易疲倦。 2.蛋白尿、泡沫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一个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后尿白蛋白增多,而通过休息,排尿情况又会恢复症状。 3.水肿。肾功能异常时,就无法及时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就会出现足部、眼部水肿,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降低,会发展为持续性水肿乃至全身性水肿。 4.尿量改变。当肾脏滤过功能下降,部分糖友会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      当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肾脏无法将人体代谢的毒物排出体外,此时血肌酐和尿素氮都明显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透析的方法来维持人体的正常毒物排泄。换句话说,就是用透析来维持生命。      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至关重要,由于早期的糖尿病肾病通过尿常规检查看不出来,因此只能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这样能及时发现早期的糖尿病肾病,积极治疗早期肾病可以使病情逆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需要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坚持5控,防止肾病发生 1、控制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症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控制血糖对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极其重要。根据病情合理采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理想的目标值是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0%(老年糖尿病人可以适当放宽控制标准)。      早期糖尿病肾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格列喹酮、瑞格列奈和利格列汀,这些药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不到5%,因此,不会增加肾脏负担。 2、控制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肾脏损害,反之肾脏损害会加重高血压。在糖尿病早期,治疗高血压可能比控制血糖更为重要,但两者要同时进行。      年龄>18岁的非妊娠糖尿病人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友使用降压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它们不但能降低高血压,而且还有保护肾脏的作用。但是,用药期间应注意定期查肾功能及血钾,当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3mg/dl(或265μmol/L)时不能使用。 3、控制血脂      糖尿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加重肾损害,故也需积极治疗。      血脂控制目标是:总胆固醇(TC)<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mmol/L,甘油三酯(TG)<1.5mmol/L,其中以降低LDL-C最重要。      调脂治疗包括食疗和药疗。在药物选择上,若以LDL-C增高为主,首选他汀类药物;若以血清TG增高为主,首选贝特类药物。在饮食上,要少吃富含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脂肪等)。      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降血脂以外的其他保护肾脏的作用。 4、控制蛋白尿      蛋白尿不仅是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也是促进肾功能恶化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标志。控制蛋白尿是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之一。ACEI和ARB(血管紧张素I受体拮抗剂)是控制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主要药物。 5、控制饮食      控制每日膳食中的蛋白质总量,以减少肾脏损害。按照0.6~0.8g/kg标准体重给予,还要在限量范围内提高优质蛋白的比例,使其占蛋白质总量的1/2以上。      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时,应采用部分玉米淀粉、红薯淀粉饮食代替大米和面粉作为主要热能来源。采用低蛋白膳食时,热量供给必须充足,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每天摄入30~35kcal/kg体重的热能。      在肾功能正常时,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60%~65%,随着肾功能的下降,其所占比例应适当增加。      脂肪的供给量不宜过高,占总热量的20%~25%,可选择橄榄油、花生油等含有较丰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作为热量的来源。      当终末期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常会出现高血压,表现为水肿或尿量减少时,应采用低盐、无盐或少钠饮食,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5g以内。      在终末期肾病的尿毒症期不宜喝水太多,每日的摄水量一般为前一日的排尿量加上500ml。      不宜饮酒。有饮酒嗜好的轻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一周饮酒应少于2次,每次不超过280ml啤酒或25ml烈性酒。

俞一飞 2022-05-30阅读量9298

体检偶然发现空腹血糖升高,还...

病请描述: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静脉血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7.0mmol/L,达到此标准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当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时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处于糖尿病前期,控制得当可以延缓或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初次发现空腹血糖异常要做以下检查 1.复查血糖:由于血糖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仅凭一次血糖测定结果就诊断为糖尿病,需要多次复查血糖。   2.静脉餐后两小时血糖:据资料显示,在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50%,如果只测空腹血糖会漏诊很多病人。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根据它评估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波动水平。 4.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服糖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就可以确定为糖尿病;同时测定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以评估胰岛的功能,并区别糖尿病的分型,决定采用口服药或是胰岛素治疗。   5.尿常规检查:对于空腹血糖较高或者可能为2型糖尿病者要做尿常规检查,确定有没有酮症或肾功能损害。   6.血脂、肝肾功能:2型糖尿病常常伴有高脂血症,控制血脂可以明显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测定肝肾功能,如果肝肾功能不好,药物的使用也会不同。   7.血压检测:高血压会加速心、脑、肾损害,血压控制得当可以延缓这些器官受损。   8.并发症筛查:如果是2型糖尿病,需同时评估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周血管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存在,治疗及时可以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失明、截肢等悲剧的发生。

俞一飞 2022-05-24阅读量9216